第35章 十大名曲(2/3)
出的一连串泛音,更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晶莹四射,充满活力。
“合”部标题为“东皋鹤鸣”,再现了第二段,并在尾部作了扩充。
通过慢起渐快的速度,连续的十六分音符进行,并在每拍头上加“划”,不断增加音乐的强度,使全曲在强烈的气氛中结束]高绝的弦妙之音吧!
此时更见由原本的银光之色演变成更耀眼的绿黄之气在空中缠斗着,此时雪狼本不是习武之人,怎能经受得了这古音的消遣正抱头疼痛得四周打着转呢?眼看小姑娘见此古琴对他无奈何,又使出“高山流水”(古筝):
[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
这是一首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的乐曲。
伯牙惊曰:“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
”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相抗着,而怪人此时也为了摸清蝶舞练这十大名曲到底到何境界,也用上了相克的“十面埋伏”(琵琶):
[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争战在垓下最后决战的情景。
传统琵琶曲之一。
又名《淮阳平楚》:谱最早见于《华秋频琵琶谱》(1819)。
明王宝(1598-1662)《四照堂集。
汤琵琶传》中记琵琶家汤应曾奏《楚汉》。
“楚汉一曲。
当其两军决斗是,声动天地,屋瓦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金、剑击声、人马群易声,俄而无声。
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项王声。
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悲,终而涕泪之无从也,其成人如此。
”所绘之情景、声色与今之《十面埋伏》甚近似。
全曲分十三个段落,都标题可归三部分:
第一部分:
(1)“列营”全曲序引,表现出征前的金鼓战号齐鸣,众人呐喊的激励场面。
音乐由散渐快,调式的复合性及其交替转换,更使音乐增加不少稳定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2)“吹打”。
(3)“点将”主题呈式,用接连不断的长轮指手法(但轮一句轮一拂轮)和“扣、抹、弹`抹”组合指法,表现将士威武的气派。
(4)“排阵”。
(5)“走队”音乐与前有一定的对比,用“遮、分”和“遮、划”手法进一步展现军队勇武矫健的雄姿。
第二部分:
(6)埋伏
表现决战前夕夜晚,汉军在该下伏兵,气象宁静而又紧张,为下面两段作铺垫。
(7)鸡鸣山小战楚汉两军短兵相接,刀枪相击,气息急促,音乐初步展开。
(8)九里山大战
描绘两军激战的生死搏杀场面。
马蹄声、刀戈相击声、呐喊声交织起伏,震撼人心。
先用“划、排、弹、排”交替弹法,后用拼双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