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武力天花板(2/3)
勾心斗角。
政治,就是这么黑暗。
历史书上那么多失败的案例都能说明世袭靠不住,所有事物的发展都是螺旋上升曲折前进,世袭制变成九品中正制再变成科举制足以证明科举制比世袭制更先进。
唉,知道的太多就是愁人。
荀晔揉揉脑袋,决定不再发愁目前还不归他愁的事情,时代的局限性一句话两句话说不清,就算他说长辈们也不一定听。
先把手头的事情办完,然后再琢磨将来。
只要他铺垫的足够完美,将来就算长辈有意见也挡不住孤本书籍满天飞。
所以阿飘爹啥时候来?
始皇陛下回去查资料了吗?应该能查全乎吧?
果然自己的事情只能自己干,靠金大腿就这点不好,一闲下来就患得患失。
好在他的脑子也不是一点有用的都记不住,至少他知道怎么开荒。
主要是古代种田文里有不少兵荒马乱的设定,刚回魂那几年他没事儿就未雨绸缪胡思乱想补设定,虽然补的设定和现实两模两样,但也不是一点用处都没有。
有道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这年头打仗拼的不光是战力,更多的还是参战双方的粮食储备。
兵丁吃饱饭才能攒足力气加油干,要是军队的粮饷供应不上,不用敌人来袭士兵就能跑的七七八八。
二凤爹在的时候说东汉末年不光有战乱,还有水旱蝗疫各种天灾,打仗从来不是导致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更可怕的是防无可防的天灾组合拳。
后来赵大爹过来,话里话外都是接下来会赶上小冰河时期的意思,一时间紧迫感更强了。
阿飘爹们说每个小世界的背景都不太一样,他们的话只能参考不可尽信,但是再怎么仅供参考他们的消息也都是从史书上看来的,总比他这个电视剧看的更多的史盲可靠。
从讨董联盟解散的那一刻起,各路诸侯拥兵自重就直接放在了明面上。
嘴上说着匡扶汉室,实际上都可着劲儿的壮大自身。
嗯,他们自己也一样。
朝廷靠不住,不管是逐鹿中原还是自保都得有稳定的粮食补给,将来想干翻朝廷当家做主更得有足够的粮食来当底气。
得民心者得天下,还有句话叫有奶就是娘,百姓肯定拥护能让他们吃饱饭的那一方。
由此可见,好谋略也需要钱粮来打基础。
他可不是娇滴滴的谋士,他有的是手段和力气。
根据阿飘爹们提供的资料,他来到并州后就努力集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终于写出了一份博采众长并得到家中长辈一致好评的屯田计划。
史上各个朝代都有出现过屯田,其中最典型就是曹魏的屯田和明洪武年间的屯田。
按照螺旋上升曲折前进理论,政策应该是越往后越完善。
曹魏的屯田发生在建安年间,曹老板采纳枣祗、韩浩的建议在许都附近屯田。
分军屯和民屯两种,军屯以士兵屯田,士兵一边戍守一边屯田;民屯以百姓屯田,使用官牛者收成官六民四,使用私牛者官府和百姓对半分。
屯田的士兵和农民都不得随便离开屯田所在地,对兵民的束缚都称得上严苛,但是成果却非常不错。
——州郡列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并群贼,克平天下。
【1】
流民无以为生,只要有口饭吃让他们干什么他们都愿意,别说五五分六四分,就是最终落到手里的只有两成,只要饿不死他们就都能接受。
招募流民开荒垦地恢复生产可以当成应急之策,但是一旦天下太平,再让他们接受那么苛刻的压榨显然不太可能。
曹魏用来屯田的都是无主的荒地,耕牛、农具和劳力都是镇压各地叛乱时掳获,如此一来弊端也很明显,荒地开垦完就进行不下去,局势稳定下来民心就稳定不下来。
明朝洪武年间的屯田比之有所改进,但是本质依旧没什么区别。
大概明君之间都会惺惺相惜,阿飘爹们对老朱的评价都很高。
明朝军队依靠卫所屯田恢复了北方的生产,还借屯田之利将势力深入到辽东河西以及云贵一带。
军士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各地情况不同,又有二八、四六、一九、中半等不同比例,不仅能靠屯田解决军需,有时候发完饷银后甚至还有盈余。
老朱对他的军屯政策非常自豪,还说过“吾京师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的豪言。
不过明朝的军屯同样没能持续多久,战事一结束问题立刻就冒了出来。
和曹魏时一样,局势能稳定民心就没法稳定。
乱世用重典,沉疴下猛药。
军事化屯田只能在大乱之世应急,正常年景还得按照传统的耕种模式来。
巧了,他们现在没法传统,就得用军事化管理来应急。
天下越来越乱,还没到能安生过日子的时候,这几年先用屯田来恢复生产安置流民,等过几年情况稳定下来再及时放归百姓就能避开屯田的弊端。
他们带来的粮食很多,但也不能坐吃山空。
并州地广人稀,不说能做到“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至少得能养住驻守当地的兵。
看今年春耕的情况,他觉得他的安排还挺好的。
抓来的贼匪和招募的流民都很给面子没有搞事儿,只要收成能达到预期,接下来并州其他几郡也都能按照太原、上党两郡的模板来。
大部分人身体里都流着争强好胜的血,奖励制度比惩罚制度更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荀晔抱着胳膊思考目前遇到的小问题,时不时和旁边的张辽说几句话,聪明人商量广纳豫州士人以及明哲保身,他们和不聪明的人商量怎么种地。
没有他们努力种地,将士们哪儿来的吃和穿?
不一会儿,聪明人那边商量出结果,荀爽再次将侄孙点出来,“明光,你准备一下,明日带人回颍川迎豫州同乡至并州。
”
荀晔愣了一下,“只去颍川?”
荀爽点点头,“到颍川后直接去找奉孝,之后的事情听他安排。
”
荀晔:……
也就是说,在袁绍袁术还没彻底撕破脸的时候,您老人家已经着手安排挖人了,是吗?
再问一遍,家里人集体升级智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