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1/3)
“皇帝真是这么说的?”
董仲舒盘坐在竹窗之下,面色随着跳跃的阳光而变动不定,阴晴难以窥探。
但无论如何,他的语气依旧平静:
“天子当真说了,要太子以后在上林苑受教?”
传讯的儒生恭敬跪坐于前,神色谨慎之至。
虽然作为皇帝的文学近臣,他几乎是全程跟进了整个阅兵的流程,当初也曾站在众人之中,亲耳听到天子宣示这关键之至的消息。
但毕竟此事事关重大,所以即使极有把握,他仍然反复回忆了数次,在确定并无问题之后,才低声开口:
“是的,天子当着数千人的面,宣示要把太子放到上林苑教养。
”
虽然只有寥寥一句,但字字千钧,压得旁听的士人们勃然变色,面面相觑,几乎不能言语。
董仲舒尚未开口,坐在一边的儿宽便忍不住了:
“储君尚且年幼,怎么能放在林子里养着?!上林苑草木茂密,多有虫蛇,万一出了什么好歹,奈江山社稷何?!我辈应当谏止!”
他停了一停,又道:
“陛下说这样的话,不知道是不是一时兴起?如果只是随口道来,并未思虑太多,是否可以请大将军……”
报信的儒生道:“天子宣示消息的时候,大将军就在下面整队。
”
儿宽噎了一噎,面上露出了迟疑之色。
显然他自己也清楚,虽然口口声声要“谏止”,但在太子培养的问题上,儒生现在的发言权可能还不如那几个神经病方士,说了和放屁没有区别。
所以他思来想去,才想着走大将军的路线曲径通幽——穷措大的话皇帝可以不在乎,太子亲舅舅的话总不能不在乎吧?
可是,现在大将军居然躬临当场,亲耳听到了皇帝的冒昧宣言,那么他们从中搅局,设法挑动意见的战术就实在胜算不大了(虽然本来也没啥胜算),可是——可是,儿宽思前想后,仍然极为不甘:
“大将军或许不懂怎么养孩子,是不是也可以设法请皇后出面……”
太将军不知道上林苑毒虫蛇兽的厉害,卫皇后应该知道啊!卫皇后保护太子,应该是无微不至,什么都该考虑到才对,由她出面施压皇帝施压兄弟施压亲外甥,不是恰恰合适么?
当然,话说到半句,儿宽自己也卡住了。
没错,他这个建议在理论上的确可行,方法也不存在任何问题,唯一的瑕疵只有那么一丁点——卫皇后凭啥搭理你们这些儒生呐?
外朝的大臣和皇宫的皇后能有什么瓜葛呢?卫皇后连儒生们的老丝瓜脸都未必认得几张,又哪里来的渠道,可以请皇后出面,搞什么“施压”呢?
喔不对,真要说起渠道,他们其实还是有那么一点的。
数年前年轻的霍去病霍将军被放在宫中教养,卫皇后为了担负起长辈的职责,特意派人搜求过大儒注释的《春秋》、《易经》(虽然基本没啥用),给当时名满海内的董仲舒赐过绢帛。
换言之,如果董博士愿意拉下一张老脸,用一用这层微薄如纸的关系,他们应该还是可以和皇后说上话的……吧?
儿宽看向了董公,眼中已经灼灼闪出了亮光。
但董公神色不变,只是轻轻摇了摇头。
“儿长史。
”他称呼着儿宽的官职:“你千辛万苦要找大将军、找皇后,真的只是为了太子的安危着想,要用心谏止皇帝么?”
“仆不敢妄言——”
“儿长史,要说实话。
”董仲舒打断了他:“特别是在我们的这位天子面前,一定要说实话。
”
儿宽的面色倏然而变了。
显然,虽说满嘴大义,口口声声为太子着想,但儿宽私下里那点微妙诡异的心思,其实一点都不难猜测——皇帝要把太子放在上林苑里培养,等于全盘推翻了以往的教育计划,另开了一盘新局;这盘新局的形势尚且不知,但作为过往教育计划中最大的既得利益者,以往权力格局中冉冉升起的伟大心性,儒生却万难忍耐这种变故!
先前一切都是定好了的,皇帝要让太子读诗书、读周礼,读儒术,读儒术长大后亲近儒术,他们这些大儒也就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