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3/3)
如此谄媚无耻的操作,简直比张汤的刻薄严酷还难抵挡。
张汤不过酷吏而已,但酷吏这种大汉特产老刘家代代都有,熟悉极了也不觉得有什么;可如公孙弘之流多诈无情、善于矫饰的人物,却实在是重臣们平生仅见。
他们可以很轻易的驳斥张汤的残酷尖刻,却很难对抗公孙丞相“苦一苦豪强,骂名我来担”的神妙逻辑——人家都打算担骂名了,你还能多说什么?搞不好有的人资历不足年轻单纯,还要觉得公孙丞相襟怀坦白,深可敬佩呢?
丞相和御史大夫先后都表示了赞同,只要皇帝稍一点头,此事便算定谳,再无回转的余地。
但出于意料,面对殿中大臣无言的驯服,天子却并没有乘胜追击;他沉默片刻,却忽然出声呼唤了大司农郑当时,命他清点国库物资,尽快整理成账册上报。
“讨伐匈奴的各项开支,也不必急于一时。
”皇帝道:“朕再命宫中搜检搜捡,要是能再凑一笔开销出来,也是好事。
”
郑当时俯首听命,心中却难免大觉疑惑。
他在大司农的位置上干了几年,对国家的经济状况已经是了如指掌;虽然少府的详细进项,还不甚了了,但大致的收支总有一笔粗账。
而无论怎样算这笔账目,都实在刮不出可以“再凑一笔开销”的余裕。
真不知圣上是哪里来的信心,可以说这样的大话?
当然,这不是臣下可以妄自议论的事情,所以大家躬身称是,也再不说话了。
作为朝廷事实上的大掌柜,郑当时对国家财力的把握还是相当精准的。
皇帝是真凑不出来钱支付军费了,就算搜刮干后宫府库也做不到。
他之所以敢信心满满,公然许诺,而不是当场撕下脸来吃大户,是因为另一个“自己”先前给他透了一点小小的消息:
在大汉及现代世界,其实是有着巨大的套利空间的。
什么套利空间呢?仅以粮食运输为例:由关中、山东输送军粮至陇西及漠北,辗转千里、糜费无算,后方征收三十石,前线才仅仅能收到一两石,折损率在九成以上;至于占用的劳力财力,更是无可计数;而在‘门’一边的现代世界,如果批量收购临期压缩军粮,可以将价格压到十元一块,能够轻松满足一个骑兵两到三天的热量需求,运输难度指数下降。
同样的,汉军中装备的箭矢弓弩,都需要专业工匠手工打造,一日内能造个十来把弓百来支箭都算是手艺精湛,还得企盼着老天赏脸天气晴朗,不会阴雨脱胶;但在工业化时代,塑料+钢绳的廉价弓弩也就几十块钱一把,至于箭矢——什么箭矢不箭矢的?工地用剩的钢筋五毛一根,给看门大爷递一包烟,要拿多少拿多少;拉回去找台报废机床削一削,什么神兵利器也不如这个劲大。
“这就是生产力优势,这就是降维打击。
”另一个‘自己’语重心长的告诉皇帝:“所以我说‘优势在我’,绝对不是大言炎炎,随口诓骗,而是确有实据,无可置疑。
你毕竟太年轻、太天真了,要多听老前辈的经验。
”
皇帝:…………
管别人的时候还不觉得,管到自己头上才晓得顶个大爹确实有点难受。
但无论“自己”的爹味如何刺鼻,他说的道理确实都是有相当依据的。
如果能有效利用现代与古代世界的生产力差距,确实可以大大削减战争开支,将成本压缩在可行范围之内。
自然,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如果要依靠现代的力量发动战争,那就必须要向掌握现代力量的一方——也就是穆祺——做出妥协;而考虑到穆祺本人的癫狂错乱,这种妥协又必然相当痛苦,乃至难以忍受。
所以,皇帝踌躇再三,还是打算先摸一摸家底,有点准备再说。
不过,从摸家底的情况来看,现实却一点也不美好。
前几年的战争是真把府库给耗得油尽灯枯、再难持续了;他倒是也可以撕下脸允许张汤去苦一苦大户苦一苦百姓,但搞出来的结果却万难估计;尤其是根据“自己”的剧透,关中明年还有一次洪涝灾害,粮食会成规模的减产……天灾人祸接踵而至,那就是强硬如当今圣上,也是有些顶不住的。
在这种血淋淋的实际面前,个人的一点颜面也就不算什么了。
皇帝挥退重臣,迅速召集方士入密室,打算开一个最关键的财政会议。
不过,饶是圣上心中早有预备,在检查过前几日穆姓方士递过来的清单账目之后,仍然大为震惊:
“你们是什么意思?!”圣上扫了一眼公文回报,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什么叫‘为了推动技术进步,暂时挪用禁中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