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绿豆汤与胖厨子(1/3)
榆钱街,宣城老城区的中央,清末被日耳曼人占据的时候就已经相当繁荣,因此大多保留了当地特色,除了石板街换成了水泥路,两旁的住家店面却大都是青砖碧瓦,一片古意。
之所以称为榆钱街,就是因为以前道路两旁遍是榆钱,一到春天,小孩子们眼巴巴地盯着灶台上蒸着的榆钱饭,整条街都是榆钱的香味。
虽然现在大多都换成了景观树,但是到了春天蒸榆钱饭仍是榆钱街的特色。
沈园就在这条街的中央,三进院,打头是五间打通的大瓦房做了馆子,三十多张桌子,打脚进去对着的帐台后面一溜的酒坛子,全是沈老爷子的佳酿,帐台上方挂着木牌子,就是今天沈家能出的菜。
沈家规矩,没有菜牌,沈老爷子是先买食材再决定菜色,每天更新,用最新鲜的海鲜、最新鲜的蔬菜做最鲜的菜,几十年如一日,这才有了今天享誉整个北方饮食界的好口碑。
现在这个时间,馆子还没开,沈家不做早饭,这也是规矩,十点半开场,晚上九点关门,过时不候。
以前一直是晚上十点关门,自从自家孙女开始上学,老爷子就提前了,什么都没自家孙女重要,就是这么的任性。
沈念池四人顺着小巷进入侧门,那里已经有人候着,一个瘦高的小伙子顺手接过小齐递来的箱子,看着里头活蹦乱跳的虾虎,顿时裂开嘴:“小师姑,今天这虾虎咋做?清蒸就够鲜了,再做个香辣的,不然椒盐也行。
”还没说完,后脑勺就挨了一下,“师父!”一个矮胖的中年汉子背着手站在他后面,“就知道吃,赶紧的。
”
门外的三个小伙赶紧站直,恭恭敬敬叫了声师父,麻溜地往里而去,跟后面有狗追似的,可见有多怕这个师父了。
“师哥。
”沈念池已经锁好了自行车,笑着跟汉子点点头。
只见刚刚严肃的脸盘瞬间见了笑影,右手迅速伸出,青瓷小碗里大半碗浅红色的汤汁,微微冒着一点热气,显然是温度正好。
沈念池也不客气,接过来一口气喝完,很是豪爽,“谢谢师哥!您这熬绿豆汤的本事可是越来越高了,洋槐花蜜是嫂子今年新弄的吧,小半勺味道刚刚好。
”
没错,沈念池一入口就尝出了汤里的门道。
中国人夏季大都会熬点绿豆汤祛暑,虽然家家会做,但是要熬得好却是门道,出锅早了有生味,出锅晚了就变绿豆沙,对于中餐来说,食材固然重要,火候却也是重头,多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