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阁

首页 足迹
字:
关灯 护眼
首页> 我在诏狱看大门免费阅读> 第24章 如痴如狂

第24章 如痴如狂(1/3)

话分两头,这边邱子晋同学正在给万千户科普白莲教是个什么玩意儿。

    那边换上了便装的杨休羡已经带着邓翔,来到了广济寺。

     广济寺在城西地界,距离西四牌楼不远。

     因为离邓家很近,故而邓夫人经常来这里上香。

     她时常跟丈夫提起这里的主持是如何如何的慈善祥和,寺院是如何如何的广大恢宏。

    听得多了,邓总旗也多少有些印象,为杨休羡介绍起来的时候,口若悬河。

     “我家那婆娘,一年不知道要花多少银子在这里。

    有时候我都怀疑了,我当锦衣卫出生入死的,赚的钱为啥都给和尚花了。

    真是狗屁不通。

    ” 邓翔边说边无奈地摇头。

     广济寺建于金代,曾经一度被荒废。

    直到景泰年间还是间破庙。

     直到八年前,有一群山西僧人云游到此,不忍看到珈蓝破碎,于是发了大愿开始重建寺庙,重妆佛像。

    经过僧人们的努力,逐渐有了如今的规模。

     “八年而已,这群僧人……果然是‘有志者事竟成’啊。

    ” 看着周遭纷至沓来、摩肩擦踵的香客们。

    又看看大雄宝殿内不止三大佛像,就连两旁的十八罗汉都已经贴上了明晃晃的金箔,那叫一个气派了得。

    简直可以和皇家寺庙之一的敕建大隆善寺比肩了。

     “走,去后面看看。

    ” 两人分别手持三根清香,先是随着众香客一路走,一路“虔诚”地一间间佛堂拜着。

     待走到后院僻静处,杨休羡和邓翔闪躲了几下,避开时不时路过的僧人们,弯弯绕绕地往内走去。

     这寺庙的后堂,是和尚们居住生活的地方,香客都是非请勿入。

     两人经过了几栋看起来是下榻住宿用的小楼,又走过了藏经阁,渐渐地走到了后院靠近后门的地方。

     在紧闭的后门前头,看到了两亩稻田,和一亩菜地。

     稻田旁,两个农人打扮,带着斗笠的男子正在用餐。

     一般来说寺庙周围通常有两三亩薄田,供给和尚们的日常斋饭用。

    这里位于城区而不是深山,不然的话至少还有一个后山可以逛逛。

     俩农民各自捧着窝窝头,身边的酱色缸子里放了几块咸菜,就着咸菜,两人一边皱起眉头,一边往下咽窝头。

     “两位这时候才吃午膳呢,都差不多要到未时了吧,真是辛苦。

    ” 邓翔装作“不经意”路过的样子。

    走到俩农民身后,随口搭讪道。

     “干完活儿才有饭吃。

    不然那些和尚们又要嚼舌根,说什么‘不劳不食’。

    一个个的,面色都黑的很呢。

    ” 其中一个脸尖尖的中年人抬起头,整了整斗笠说道。

     “就这两亩田,能有什么活儿?你可不要框我。

    ” 邓翔大摇其头,表示不信。

     “这儿当然只有这些田了,但是架不住城外的田多啊!就东城外面的那一块地……” “哎,你跟他说这些干什么!饭都堵不上你的嘴么?” 这尖下巴的中年人还没说话,就被一旁的老者打断了。

     邓翔敏锐地听出来,这两人都是山西口音。

     “这不是你们这些香客可以随便进来的地方,趁着和尚们没看到,快点出去吧。

    ” 留着山羊胡,满脸皱纹的老丈皱起眉头说道。

     “哎,老丈这话说的无礼。

    不是我吹牛,这京城里,除了皇宫,就没有我们小衙内不能去的地方。

    那群和尚见到我们衙内,只会恭恭敬敬地‘阿弥陀佛’。

    ” 邓翔指了指远处站着的,貌似正在四处看风景的杨休羡说道。

     两人抬头望过去,果然看到一个穿着丝绵外袍,公子哥模样的人,正背着手,露出一副傲慢的表情看着他们。

     老头低下头不再多话。

    倒是中年人,嘴里不满地嘟囔了几句,邓翔听得也不甚明白。

     “我们老爷的官大得很。

    你们寺庙城外的田多,多的过我们老爷?我们在城南有几百亩地,家中的佃户有二十多户人家。

    你们这破庙,比得上么?” “几百亩地,十多家佃户就敢炫耀?那你见到上千亩地,一百多户佃农,岂不是要吓死?什么老爷,什么官儿,穷酸!” 那中年嗤笑一声,转过身去,不再回答。

     “我呸!你还不是给人种地的,真当自己是地主呐!” 邓翔摆出一副十足小人嘴脸,朝他们背后啐了一口,往杨休羡方向走去。

     “大人,这个寺庙有问题,‘影射’的农田居然都上千亩了。

    这两个人也都是外地人,不是应天府人。

    ” 走出后堂范围,邓翔低声在杨休羡身边说道。

     本来他们来查广济寺,是认为它和慈悲庵有些关联,可能找到有关宋嫂母女的线索。

     没想到居然套出了这么重要的情报。

     杨休羡脸色很是不好。

     先不谈那上千亩的农田能够逃脱多少税收。

    就一百多户佃农的存在就足够称得上是一起大案了。

     正常来说,会在寺庙里或者周围帮忙和尚们打理田地的,只有附近的村民。

    有的小庙、苦庙甚至都是和尚们亲自躬耕,对他们来说,劳动是最重要的修行。

     而这个广济寺,从重新修复到如今,前后也不过才八年而已,哪里来的上百个佃户依附与它? 唯一的可能,就是流民。

     流民,隐射…… 一想到这两个词,杨休羡不由自主地皱起了眉头。

     大明王朝从创建伊始,到最终灭亡,前后国祚二百七十六年。

    而流民的问题,就足足困扰了这个庞大的王朝二百七十六年。

     明末大乱,李自成拥兵自立,将这最后一个汉民族的皇权政体最终毁灭。

     其中,有小冰河的冷气加成的原因,有女贞部族兴起的原因,有东林阉党之争的原因。

     但是流民问题,也是压在它这匹巨大骆驼上的一根重要的稻草。

     洪武大帝定鼎中原之后,就设立了非常明确的户籍制度。

     这套制度,在华夏大地上,可谓源远流长。

     根据《尚书》记载,早在殷商时代,政府就已经开始对人口进行统一登记、管理。

    《汉书》中更是记录了韩信依靠先秦时代的“咸阳老档”来管理新生的汉王朝的掌故。

     经历过元末流民大乱,并且以此发家的朱元璋,自然不会允许自己一手擘建的皇朝,毁于下一个流民起义。

     于是,在明朝建立后不久的洪武三年,朱元璋在承袭部分元代户籍制度的情况下,创建了“里甲制”。

     以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管理人民。

    并以此为滥觞,建立了几千年来封建王朝中,最最严格的籍贯制度。

     并且在南京玄武湖上,建立了管理国家户口档案,收纳天下户籍人口和土地情况的“黄册库”。

     这个籍贯制度,哪怕在六百年后的今天,依然影响着生活这片土地上生存的人们。

     所谓“籍贯”,“籍”者,名籍。

     洪武三年,朱元璋下诏,所有人户应占籍应役。

    军发卫所,民归有司,匠隶工部
热门推荐

书友正在读: 被贬去带菜鸟连?三个月练出全军第一! 都市超级少年 我的大小魔女 我身体里有只鬼 危险拍档 诸天最强大佬 女总裁的神级保镖 大耍儿之西城风云 校花的终极护卫(校花的全能保安) 文娱帝国 和女主妈妈HE了 我的黑粉们都重生了 我是猫大王 神偷化身 官路十八弯1 隔壁那个饭桶 生肖守护神 被照美冥挖了出来 我把女骑士养成死宅女 火影之最强震遁 幻符 魔法师的幸福时光5:绿色森林 魔法禁书目录第1卷 前世老婆找上门 灵台仙缘 浴血山河 剑灵同居日记 诛仙 一路繁花相送 宝鉴 东北往事3黑道风云20年 穿书后我在恋综当作精 天才相师 文娱帝国 大耍儿之西城风云 和女主妈妈HE了 被照美冥挖了出来 国家干部 朝夕之间 苍雷的剑姬 我把女骑士养成死宅女 一品修仙 青梅仙道 九仙图 剑破九天 武侠大宗师 死人经 白衣方振眉 黑豹传奇 武林三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