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阁

首页 足迹
字:
关灯 护眼
首页> 凤歌鸾舞壁纸> 第二十章 倒行逆施

第二十章 倒行逆施(2/3)

夷之心。

    天子四境,滇南为荒服,荒服者,当以道德化之,示之以威,宣之以德,刀干孟自可不战而降。

    太孙上法先贤,谙熟古义,臣以为并无不妥之处。

    ” 朱元璋扫他一眼,冷笑说:“黄子澄,这主意是你出的吧?上法先贤,谙熟古义,哼,我看是不知权变,食古不化。

    ” 黄子澄脸色惨变,不敢抬头。

    朱元璋扬起脸来,扫视殿中群孙:“照我看,这个刀干孟不是孟获,诸葛亮的法子行不通,你们说该怎么办?” 众人均怕得罪太孙,犹豫未答,朱高煦正嫌无聊,一听这话,大声嚷道:“怎么办?自然是派出大军,杀他娘个鸡犬不留。

    ” 朱元璋一见是他,脸色难看,说道:“你这小子,就知道打打杀杀?那我问你,为什么要杀他个鸡犬不留?”朱高煦一呆,挠头道:“这个么,当然是这刀干孟欠他娘的揍。

    ” 朱元璋哈哈大笑。

    朱高煦见他发笑,自以为答对,登时眉飞色舞,也跟着憨笑。

    他身边一个二十出头、体形微胖的男子面皮涨红,伸出一手狠扯他的衣袖,朱高煦大是不耐,甩开他手,怒目相向。

     朱元璋笑了几声,忽地一拍桌子,厉声喝道:“欠他娘的揍?哼,我看是放你娘的屁!”朱高煦张口结舌,结结巴巴地说:“爷爷,我、我说错了吗?” “错得离谱。

    ”朱元璋瞪起两眼,“你这小子,有理三扁担,无理扁担三,什么都爱蛮干。

    哼,打仗么,有时仓猝而发,还可不讲道理。

    治大国如烹小鲜,不讲道理万万不行。

    云南蛮夷聚居之地,牵一发而动全身,该战则战,该抚则抚,因事设计,并无一定之规。

    你主战没错,但何以要战,总得有个道理。

    ”他顿了一顿,又扫视群孙,“你们谁能说出其中的道理?” 众皇孙面面相对,朱高煦身边的微胖青年欲言又止,嗫嚅两下,终归低下头去。

    朱元璋眼看无人应答,脸色渐渐难看,目光一转,忽见乐之扬站在席应真身后,脸上露出一丝笑容,登时更添怒气,厉声道:“道灵,你笑什么?” 乐之扬见这些皇孙变成一群呆鹅,心中鄙夷,故而发笑,不想被朱元璋看见,登时微微心慌,忙说:“小道见识浅薄,不知道皇上也会骂娘,想来想去,忍不住就笑了。

    ” 朱元璋本也疑心乐之扬嘲笑诸孙,心里杀机大动,但听他这么一说,怒气稍减,点头说:“骂娘算什么?更难听的话朕也骂过。

    但你当庭发笑,藐视朕躬,可不能就这么算了。

    哼,好哇,你就来说说,为什么要战不要抚,答得上来就罢,答不上来,朕要打你的棍子。

    ”一挥手,两个太监手持廷杖,走上殿来。

     乐之扬久闻这老皇帝喜怒无常,没想到笑一笑也成罪名,猜测他的心思,多半是恼恨孙辈无能,可又不能一一责罚,故而找一个外来人出气。

     看那廷杖,又粗又沉,民间传说,这一顿棍子下面,打死过许多名将大臣。

    乐之扬虽然不怕,但也不愿受这个冤枉,当下把心一横,笑着说道:“小道愚昧,私心揣摩陛下的深意。

    孟获与刀干孟确有不同,孟获当年威震群蛮,是南方蛮夷的首领,素为蛮夷所信服。

    诸葛亮收服一个孟获,也就收服了所有的蛮夷,服一人则服一方,乃是大大的便宜事,故而不惜七擒七纵,定要孟获臣服为止。

    倘若杀了孟获,群蛮无首,一定冒出来许多李获、王获、赵获、张获,前仆后继,遍地开花,诸葛亮连年征讨,又如何还能挥军北伐,收服中原……” 说到这儿,席应真咳嗽一声,忽道:“罢了,到此为止……”乐之扬正要住口,朱元璋却白眉一扬,摆手道:“不,让他接着说。

    ”席应真微微皱眉,脸上闪过一丝愁容。

     乐之扬只好硬起头皮,接着说道:“小道不知刀干孟是谁,但听陛下称呼他为‘麓川土酋刀干孟’,想必只是一方之雄,并非云南百蛮之主。

    云南境内,如他一般的酋长势必众多,不相统属,不服王化。

    刀干孟驱逐使臣,杀戮吏民,倘若只受安抚,不受惩罚,其他的酋长也会争相效尤,彼此煽动,一发不可收拾。

    所以必要加以征讨,诛其首恶,杀鸡骇猴,使后来人不敢心存侥幸。

    这就叫做杀一人则平一方,与诸葛孔明手段不同,但结果一样。

    ” 他一口气说完,太极殿中一片寂然,数十双眼睛盯着他,惊讶、妒恨各不相同。

    朱元璋盯着奏章,拈须不语,过了半晌,点头说:“好个杀一人则平一方,就用这个做批复吧。

    ”援起紫毫,饱蘸乌墨,刷刷刷地在奏章上写了一行,随手丢在一边,也不说廷杖之事,径自拿起第二份奏章,扫了两眼说道:“这一份是宁海知府的奏折,近日以来,倭人屡次犯我海疆。

    允炆,你又是怎么批复的?” 朱允炆躬身道:“孙儿之法,乃是增设堡垒岗哨,原本六十里一堡,三十里一哨,如此网罗太疏,倭寇乘虚而入,待到官兵赶到,倭人早已劫掠得手,乘船远遁。

    故而改为十五里一哨,三十里一堡,网罗既严,倭寇也没了可乘之机。

    ” “增加堡垒不失为一法。

    ”朱元璋微微皱眉,“但如此一来,堡垒守军都要加倍,修堡垒、养兵员,费用可是不菲。

    这些钱又从何而来?” 朱允炆一愣,想了想,说道:“可向沿海的富户增加赋税。

    ”朱元璋冷笑道:“增加赋税,必生民怨,民怨则为贼,你这就叫做前门驱寇、后门进贼,除一害,添一害,也不见得如何高明。

    ” 朱允炆面红耳赤,说道:“向内陆各县征税如何?”朱元璋道:“沿海、内地都是百姓,又有什么不同?内陆各县未受倭人荼毒,无故缴税,怨气更重。

    ”他想了想,忽又转向乐之扬,“小子,你怎么看?” 大殿上起了一阵骚动,皇孙们忍不住交头接耳,彼此打听乐之扬的来历。

    乐之扬存心跟这些皇族叫板,当下朗声答道:“以我之见,与其增设堡垒,不如多造船只。

    ” 朱元璋拈须笑道:“有何道理?” “堡垒是死的,船只是活的,活胜于死,这是其一;其二,造船之费,远比筑堡养兵便宜;其三,本朝海疆万里,倭寇乘船而来,见缝插针,堡垒中官兵赶到,若无船只,也只能望敌兴叹。

    不如以船制船,大造战舰,装设弩炮,将堡垒中的官兵练成水军,接到警讯,船先入海,截断倭人归路,而后水陆并进,前后夹击。

    倭寇一旦漏网,也可穷追猛打,使其殒命海上,不能返回老巢。

    久而久之,倭人必定不敢来犯。

    ” 朱元璋微微一笑,说道:“这法子有点儿意思,较之前策,算是中策,至于上策么,朕还要仔细想想。

    ”他言下之意,朱允炆的法子竟是下策。

    皇太孙面皮涨紫,瞪了乐之扬一眼,眼里满是怒气。

     席应真见势不妙,又咳一声,说道:“陛下,贫道该告辞了。

    ” “慢来。

    ”朱元璋又拿起一份奏章,“这件事更为棘手,元人进犯大同,允炆批复,谷、燕二王两路进兵,谷王正面应敌,燕王断其后路,小道士,你又以为如何?” 乐之扬随口答道:“小道不懂兵法,却知兵凶战危,莫如不战而胜。

    ”朱元璋双目精光暴涨,沉声道:“怎么个不战而胜?” 乐之扬笑道:“给他唱一出空城计。

    ”朱元璋奇道:“怎么个唱法?” “燕王、谷王大可合兵一处、耀武扬威,同时对外宣称,陛下将要巡视北方。

    元人先见兵威,再听谣言,一定吓得屁滚尿流、落荒而逃……”乐之扬话没说完,黄子澄厉声喝道:“大胆,这是什么地方?你又是什么身份?敢在陛下面前大放厥词、污浊圣听。

    ” 乐之扬一时忘形,听了这话,也不由面红心跳,朱元璋却摆了摆手,淡淡说道:“不就是屎尿屁么?有什么大不了的。

    就算是当了皇帝,照样也要拉屎放屁。

    道灵,朕问你,为何你赞同攻打刀干孟,却不赞同征讨元人?” 乐之扬讪讪道:“小道只是感觉,元人比刀干孟厉害。

    ” 这话颇出朱元璋意料,愣了一下,哈哈笑道:“厉害就不打了吗?真是孩子话!只不过,‘兵凶战危’这四个字确是至理名言,所谓‘大勇若怯’,为将之人,当有怯弱之时。

    老是猛冲猛打,总会马失前蹄。

    ”说到这儿,他注目朱高煦,厉声道,“高煦,你听到了吗?” 朱高煦正在胡思乱想,应声一惊,忙道:“听到了,听到了。

    ”朱元璋脸一沉:“听到什么?” “这个,那个……”朱高煦头上冒出汗来,一边的微胖青年凑近他耳边小声咕哝,朱高煦面露喜色,忙说,“啊,对了,为将之人,当有切肉之时。

    爷爷你放心,孙儿刀法精熟,一刀下去,别说是肉,连骨头也一块儿切下来呢!” 一时间,殿上众人的模样好有一看,既想放声大笑,又怕遭到斥责,一个个鼓腮瞪眼,憋得万分辛苦。

     朱元璋却不动声色,说道:“高炽啊,你可真是个好哥哥,当着寡人帮弟弟作弊。

    ” 微胖青年正是朱高煦的兄长,燕王朱棣的世子朱高炽,闻言面红耳赤,低头作礼:“高炽大胆悖逆,还请陛下责罚。

    ” 朱元璋看他时许,忽而点头说道:“你们两兄弟,还真是老四的儿子。

    高煦得了老四之勇,但失之无赖,高炽得了老四之智,但稍嫌文弱。

    两个人合在一起,倒是跟老四一个模子。

    所以说,你们兄弟二人,须得相亲相爱、取长补短,老四倘若不在,你们要为寡人看守北方边境。

    ” 两兄弟听了这话,齐声应道:“孙儿一定不负重托。

    ” 朱元璋一挥手,又转向乐之扬:“道灵,你读书么?”乐之扬道:“粗略读过几本。

    ” “粗略也好。

    ”朱元璋笑了笑,“你是道士,不是书生,读书得其大意就好,不用牵制于文义。

    这样么,我命你为东宫伴读,从今日起,三日一次,入东宫陪太孙读书。

    ” 这话十分突兀,众人无不吃惊。

    席应真忍不住说:“陛下……”朱元璋一摆手:“朕意已决,不必多说了。

    允炆……” 朱允炆还没回过味儿来,应声道:“陛下有何吩咐?”朱元璋指了指席应真:“你也看到我和牛鼻子的交情。

    自从濠州一会,历经万死,至今不改。

    小道士见事通脱,正可弥补你的不足,你若能尽其所长,他就是你的席应真了。

    ” 朱允炆还没说话,黄子澄首先按捺不住:“陛下,他只是一个道士,怎能做储君的伴读……” “道士又如何?”朱元璋冷冷说道,“朕也当过和尚,不照样做了皇帝?和尚能当皇帝,道士怎么就不能陪伴太孙?” 黄子澄张口结舌,无言以对。

    朱元璋正眼也不瞧他,又向席应真说道:“宫中禁卫森严,不如宫外自在。

    你出宫休养几天也好。

    下个月是朕的生日,十七儿提了个奇特法子,办一个‘乐道大会’为朕庆生,届时诸王进京,天下乐师也要齐聚京城。

    故而你也不要走啦,留在京城,凑一凑热闹。

    ” 席应真点头称是。

    朱元璋劳碌半日,不胜困倦,便命众人退下,自己摆驾回宫。

     冯太监早已安排轿子,候在殿前,乐之扬扶老道上轿,正要入内,梅殷赶来,握住他手笑道:“道灵仙长,恭喜恭喜。

    ”乐之扬回礼道:“不敢当,叫梅驸马见笑了。

    ” “何出此言?”梅殷笑道,“今日东宫伴读,明日就是帝王师友,出将入相,大有其份。

    ” 乐之扬忙说:“驸马笑话了,小道出家之人,说什么出将入相。

    ”梅殷欲言又止,握了握他手,压低嗓音说:“过几日,我请你来驸马府一叙。

    ”说完告辞去了。

     乐之扬上了轿子,但见席应真闭合双眼,仿佛入睡。

    轿子行了一程,不久到了阳明观。

    乐之扬心中有鬼,扶席应真进入云房,便要退出,忽听老道开口说道:“先别走,把门关上。

    ” 乐之扬只好关门,席应真张眼说道:“小子,早知如此,我就不该让你入宫。

    而今你越陷越深,不但抛不下与微儿的孽缘,更加陷入了皇权之争。

    方今天下,是非最多的地方无过于东宫,最难侍候无过于太子。

    ” “我有什么法子?”乐之扬苦着脸说,“若不回答,就要挨棍子。

    ” “换了是我,宁可挨一顿棍子。

    ”席应真白他一眼,“总比进了东宫掉脑袋强。

    ” 乐之扬说:“我看这个太孙不像是凶恶之人。

    ” “太孙倒没什么,朱元璋的官儿可不好当。

    这些年多少人抄家灭族,李善长、胡惟庸、蓝玉三大案,大小官吏死了数万。

    我谨守道家冲退之道,一不插足权位之争,二不交通贵戚勋臣,方能苟延残命,存活至今。

    你这孩子,聪明有余,谨慎不足,落到这是非场中,可又如何是好?” 乐之扬心想:席道长平时还算洒脱,怎么一遇上朱元璋,立刻变得畏畏缩缩,一点儿也不爽快。

    当下笑嘻嘻说道:“朱元璋不是慧眼识人吗?他让我做太孙的伴读,可见他很有眼光。

    ” 席应真看着他,白眉连连挑动,冷笑说:“别当我不知道你的鬼心眼儿,你以为进了东宫,就有机会见到宝辉,对不对?” 乐之扬叫他揭穿心思,面皮微微发热。

    只听席应真又说:“朱元璋的眼光,足以看出你的聪明,但凭这点儿小聪明,你还做不了东宫的伴读。

    太孙信任儒生、柔弱不武,打仗用兵非其所长。

    朱元璋时日无多,求全责备,当众教训太孙,未免有失偏激。

    他的见识胜过太孙,那是理所当然的,而你卖弄聪明,对策压倒太孙,大大折损了太孙的皇威,其他皇孙见了,一定心生轻视。

    朱元璋连提三条奏章,本想你对答失策,借故严惩,好为太孙立威,但你运气太好,前后均无大错。

    事不过三,朱元璋再如纠缠,未免无趣,索性把你送到东宫,一旦成为太孙的臣属,你的聪明就成了太孙的聪明。

    哼,黄子澄迂腐书生,哪儿又明白这样的道理?” 乐之扬听出一身冷汗,老皇帝谈笑之间,竟有这么多心机,自己只顾胡说八道,压根儿不知道已在鬼门关走了一遭,想到这儿,迟疑道:“我得罪了太孙,进了东宫,他会不会找我的麻烦?” “太孙有容人之量,纵然留难,也不要命。

    ”席应真顿了顿,“怕只怕朱元璋有了成见,借故向你发难,那才是天大的麻烦。

    ” 乐之扬听得心惊,可转念一想,事已至此,想也无用,他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朱元璋纵有恶意,自己也不会坐以待毙。

     想到这儿,乐之扬面露笑意。

    席应真见他全无忧惧之色,心知他少年轻狂,听不进自己的规谏,只好摇头说道:“这些事先不说,你真气逆行,大大不妙,想来想去,或许只有‘转阴易阳术’才能化解。

    你和‘地母’秋涛有交情,不妨透过她求见梁思禽。

    ”说着又取出一串白玉数珠,“这数珠是当年梁思禽所赠,你见到他时,如有不顺,可以数珠相示。

    此人性子古怪,但甚重情义,睹物思人,应当不会见死不救。

    ” 乐之扬收下数珠,辞别席应真,回到房里,取出真刚剑、空碧笛,又到后山吹起《周天灵飞曲》。

    入宫之前,他将飞雪留在蒋山,多日来,白隼遨游山中,搏兔猎狐,养得油光水滑、神采逼人,听到笛声召唤,穿林而出,歇在主人肩上,欢喜不尽,须臾不肯离开。

     乐之扬又到秦淮河边,找了一间成衣铺子,脱去道装,换上一身青绸水纹织锦袍,踏一双黑缎白底履云靴,背负越王断玉真刚剑,头戴北斗抱月乌纱帽,腰缠一条墨绿纹蟒嵌玉带,左挂乐韶凤留下的白玉玦,右插朱微所赠的翡翠笛,穿戴完毕,对镜照影,当真风摇玉树、云掩冰轮,翩翩佳公子,逍遥世上仙。

     当下携鹰入城,他华服古剑,鹰隼雄奇,走在长街之上,格外惹人注目。

    不多时来到玄武湖边,问明“千秋阁”的所在。

    走了数百步,遥见一座酒楼,上下两层,掩映湖光,看上去很是通透轩敞。

     正要入阁,忽听远处传来咿咿呀呀的胡琴声,哀怨悱恻,断人肝肠。

    乐之扬是知音之人,但觉琴声精妙,曲调陌生,不觉为之留步。

    谁知听了几声,忽然想起了许多往事,回想自幼无父无母,饱尝人间冷暖,好容易年纪稍长,义父又横遭横祸。

    但因无家可归,只好流落江湖,现如今,心爱的女子又要嫁给他人,自己身为七尺男儿,却只能袖手旁观、无所作为。

     他越想越是难过,心酸眼热、悲不可抑,忍不住回头望去,但见长街之上,洒然走来一个老人,灰布袍,四方巾,形容枯槁,貌不惊人。

    他左手挽琴,右手持弓,两眼朝天,旁若无人,茫茫人海之中,就如一只孤舟逆流而上。

     但因胡琴太悲,老者所过之处,无论商贾士人,还是贩夫走卒,均像是死了爹妈一样,神色凄惨,愁眉不展,甚至有人抽抽噎噎地哭了起来。

     乐之扬听得入神,不由心想:“义父常说,音乐之妙,哀感顽艳,但我生平所见,唯有这个老者当得起‘哀感顽艳’这四个字。

    ” 老者走到千秋阁前,停下步子,面对湖水,若有所思,手中弓弦来回,琴声越发凄切。

    乐之扬一边听着,竟然忘了自身的来意。

     突然间,两个伙计从阁中冲了出来,其中一人指着老者大骂:“兀那老狗,滚一边儿去,拉这样的哭丧调子,还让不让人做生意?”一边叫骂,一边捋起袖子想要动粗。

     乐之扬眼看老者文弱,只怕受这了俗人的欺辱,当下拦住伙计,厉声道:“你骂谁?这位老先生是我请来的客人。

    ” 伙计见他人俊衣美,慌忙躬身赔笑:“公子见谅,老头儿琴声太苦,惹得阁上的主顾不高兴。

    ” 这时老者一曲拉完,停了下来,望着湖水呆呆出神。

    乐之扬趁势上前,笑道:“老先生拉得好胡琴,不知可否赏脸,上楼喝一杯薄酒?” 老者扫乐之扬一眼,点头说:“却之不恭。

    ”乐之扬见他气度狷介、不同俗流,原本怕他回绝,一听这话,喜不自胜。

     上了千秋阁,两人临湖迎风、倚窗而坐。

    伙计上来招呼:“二位客官,有何吩咐?”乐之扬笑道:“敢问一句,贵楼的掌柜姓什么?” 伙计一愣,答道:“姓方。

    ”乐之扬又问:“可在阁里么?”伙计连声说:“在,在!”乐之扬伸手入袖,取出秋涛所赠的白泥猫儿,轻轻放在桌上。

     伙计看见泥猫,脸色登时一变,转身蹬蹬蹬下楼。

    不过片刻,一个中年男子快步上楼,便服小帽,满脸是笑,看见泥猫,含笑说道:“鄙人方少杰,乃是此间掌柜,但不知这只泥猫公子从何得来?” “一位老太太送的。

    ”乐之扬笑了笑,“她说若要找她,可凭此物来见方掌柜。

    ” “好说,好说。

    ”方掌柜笑道,“那人眼下不在,我这就派人去请。

    二位不妨先用酒菜,稍等一会儿。

    ” “有劳了。

    ”乐之扬笑嘻嘻说道,“什么拿手好菜、陈年佳酿,尽管将上来吧!”方掌柜含笑去了,不久伙计将来肥鸡卤鹅,另有几样时鲜佳肴,一壶陈年女儿红。

     乐之扬含笑举杯,向灰衣老者敬酒。

    老者酒到杯干,也不推辞,他衣衫破旧,形容枯朽,可是举手投足,自有一番气度,俨然孤高遗世,偌大酒楼只他一人。

     乐之扬看那胡琴,忽而笑道:“老先生,敢问大名?”老者淡然道:“老朽落羽生,凋落之落,羽毛之羽。

    ” 乐之扬心中纳闷:这名字当是化名。

    落羽,落羽,不就是脱毛的意思么?有道是‘脱毛的凤凰不如鸡’,看这老者的气度,莫非以前也是一位贵人,而今穷愁潦倒,只能拉琴为生?想到这儿,微微感慨,又问道:“落老先生,你的胡琴拉得极妙,但这一支曲子,区区从未听过,但不知出自哪一本曲谱?” “贻笑大方。

    ”落羽生一脸淡漠,“曲子并无出处,老朽无聊之余,自个儿胡编的。

    ” 乐之扬惊讶道:“可有名号么?” “有一个。

    ”落羽生漫不经意地说,“叫做《终成灰土之曲》。

    ” “终成灰土之曲?”乐之扬一呆,“曲子很好,名字却丧气得很。

    ” “千秋功业,终成灰土。

    ”落羽生扶起胡琴,扯动弓弦,长声吟唱起来,“倾城倾国恨有余,几多红泪泣姑苏。

    倚风凝睇雪肌肤。

    吴主山河空落日,越王宫殿半平芜。

    藕花菱蔓满重湖。

    ” 老者的嗓音苍凉沙哑,唱腔更是哀婉绝伦,乐之扬一边听着,仿佛看见倾国美人变成一抔黄土,琼楼玉宇化为了残垣冷湖,沧海桑田,过眼云烟,一挥一送,全在老者弓弦之间。

     落羽生唱罢,楼中一阵寂然,乐之扬心有所感,忍不住横起玉笛,吹起那一支《终成灰土之曲》。

     这曲子他只听了一次,但过耳不忘,吹得一丝不差,尽管悲苦不及胡琴,柔和婉转却犹有过之。

    落羽生听了,目透讶色,忽也拉起胡琴,慨然与之应和。

     笛声清婉,胡琴喑哑,缠缠绵绵,绕梁飘飞。

    待到一曲奏完,乐之扬忽觉面颊冰凉,伸手一抹,全是泪水。

    他放下笛子,微感羞赧,说道:“老先生,晚生失态了。

    ”落羽生瞥他一眼,点头说:“你小小年纪,竟有许多解不开的心事。

    情深不寿,愁多难久。

    ” 他一语道破乐之扬的心病,乐之扬不觉气闷,随口反驳:“老先生又何尝没有心事?哀恸山河,杞人忧天。

    ” “好一个杞人忧天。

    ”落羽生注视杯中酒水,木然呆了片刻,忽地举杯道,“来,凭这四字断语,老朽敬你一杯。

    ” 乐之扬大笑,举杯一饮而尽,拈起一块鸡肉,反手丢给飞雪。

    白隼一口吞下,蹙眉昂首,顾盼生威。

    落羽生看着白隼,若有所思,忽道:“奇怪了,女真天隼,还在孑遗留在人间么?” “女真天隼?”乐之扬怪道,“你说这只海东青?” 落羽生漫不经意地说:“这只海东青不是凡鸟,体魄之壮,气势之雄,仿佛当年大金国的镇国之隼。

    金人因此鸟立国,金亡之时,女真天隼也随之灭绝了。

    ” 乐之扬一直好奇“飞雪”的来历,忙问:“敢问详细。

    ” “自古海东青分为五品,第一品玉爪,第二品火羽,第三品青眼,第四品芦花,第五品十三黄。

    但有一种海东青,不入这五品之中,那就是女真天隼。

    若说海东青是‘万鹰之神’,天隼就是‘神中之王’,女真人传说,天隼起源北海(按,今之贝加尔湖),乃是异种白雕与一品玉爪杂交所生,体格比海东青为大,神速猛锐却远远过之,能击大雕,可毙虎豹,纵横林莽,所向无敌。

     “天隼出现以后,女真人秘而不宣,百余年间少有人知。

    但没有不透风的墙,后来辽国天祚帝听到消息,派出使臣向女真酋长完颜阿骨打讨要。

    阿骨打为了保住天隼,先提出进贡人参万支,但为使者拒绝;又提出进贡骏马千匹,使者还是不肯;阿骨打不得已,请求奉献美女百名,其中包括他的
热门推荐

书友正在读: 辣手狂医 医师1879 我的女友是嫦娥仙子 盗香 黑道悲情2 穿成幼崽后被捡走养成了 至尊兵王 铁掌无敌王小军 限制级特工 弄潮(掌舵者) 星照不宣 重生追美记(很纯很暧昧前传) 穿越者 陈二狗的妖孽人生 文娱新贵 古神的诡异游戏 我成了大佬的掌心人鱼 刑警荣耀 挂职 班底 位置 首辅大人的小青梅(重生) 余生有你,甜又暖 转生眼中的火影世界 超越次元的事务所 老衲还年轻 巫界术士 妖孽兵王 至尊兵王 极品公子 弄潮(掌舵者) 我的重生画风不对[综恐] 穿成幼崽后被捡走养成了 我靠马甲风靡横滨 商海谍影 逍遥药仙 被迫成名的小说家 快穿之养老攻略 转生眼中的火影世界 海贼世界没有救世主 屠魔工业 奇遇无限 在名侦探中身兼五职 被迫和死对头撒娇 武傲九霄 乱世猎人 少林第八铜人 沧海2·东岛西城(2017新版) 七种武器4:愤怒的小马·七杀手 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