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的生活(1/3)
躺在这间不知名旅馆房间的浴室地板上,我的双脚搁在浴缸边缘,一条冰冷的湿毛巾团成一团垫在颈后。
该死的出鼻血。
很棒的形容词,非常贴切,就像那些学生们在偶尔作为活动一部分的创意写作课上说出来的一样。
多么浓墨重彩。
以前从没流过鼻血,该怎么办呢?有块冰块该不错吧。
脑中出现的图景是走廊尽头的可乐冰块贩卖机,我朝着它飞奔而去,一块白毛巾盖在头顶,上面血迹斑斑。
一位旅馆的住客打开他的房门。
惊恐万分,出事了。
鼻子被人捅了。
他可不想被牵连进去,房门关上了,贩卖机被我的硬币卡住了。
我还是继续用我的毛巾好了。
空气太干燥了,肯定是这样,和我没关系,也不是湿漉漉的身体在抗议。
渗透作用。
血流到外面是因为水汽不足;他们一直把暖气开在最大功率,也没有开关好把它关上。
小气鬼,我为什么不能住假日酒店呢?反而住了这家,仿造的伊丽莎白时代[1]花纹钉在一副被老鼠啃过的梁架上,不知什么人试图在这树林角落里造出点什么来的孤注一掷。
大萨德伯里的郊外,全球镍矿冶炼的中心[2]。
我们带您参观一下好吗?他们问道。
我想去看成堆的矿渣,还有植被都给烧光了的地方。
噢,哈哈,他们回答。
植物又长起来了,他们抬起车上的排气管。
这里正在变成一个相当,嗯,文明的地方。
我以前还很喜欢呢,我说,看上去就像月球一样。
一个寸草不生的所在还是很值得称道的。
光秃秃的。
一片死寂。
像根枯骨一样被啃得一干二净。
明白我的意思吗?他们偷偷地对望几眼,蓄着胡子的年轻脸庞,有一个抽着烟斗,他们写了小纸条,在来的路上,为什么我们老是得去陪这些来访的诗人?上次那个还吐在了车里的地毯上。
就等等吧,等我们评到终身教授就好了。
茱莉亚动了动她的头。
血顺着喉咙缓缓流了下去,很稠,尝起来很浓厚。
刚才她一直坐在电话机对面,努力想搞清楚该怎么通过旅馆的电话接线员打长途,结果她打了个喷嚏,面前的那一页纸上忽然就溅满了血迹。
根本毫无预兆。
而伯尼正待在家里,等着她打电话回去。
两小时后她就得去出席朗诵会了。
一段毕恭毕敬的介绍,她会站起身来,朝麦克风走去,面带微笑,她会张开嘴,然后鲜血会从她的鼻子里往下滴。
他们会鼓掌吗?他们会假装没看见吗?他们会以为这是诗歌的一部分吗?她会迫不得已开始在包里翻找纸巾,或者还要好,她会晕过去,只好让别人来收拾残局。
(不过大家都会觉得她是喝醉了。
)委员会该有多失望啊。
他们还会付钱给她吗?她能想象他们就这个问题讨论的情景。
她把头抬起来一点,看看鼻血是不是止住了。
一个暖暖的、蛞蝓似的东西朝着她的上唇爬下来。
她舔了舔,尝到一股咸味。
她要怎么到电话旁边去呢?后背贴地,仰面躺着挪过地板,用手肘支撑,双脚用力向前挺进,一种游泳的动作,犹如一只巨大的水生昆虫。
她不该打电话给伯尼,她应该打电话叫医生。
可情况又不是那么严重。
每次她必须出席朗诵会的时候都会发生这样的事情,非常难受,却又没厉害到要去求医的程度。
再说了,每次都是在城外,她又从来不认识什么医生。
有一次是重感冒;她的声音听上去仿佛是从一层烂泥里边传出来。
有一次她的双手和脚踝都肿了起来。
头痛是家常便饭:她在家里从来不会头痛。
就好像是有什么东西在反抗这些朗诵会,还在设法阻止她出席。
她正等着它能采取某种更加激烈的形式,下颏肌肉瘫痪,暂时性失明,这些就很合适。
开场介绍的时候她想的就是这个,素来如此:她自己躺在担架上,救护车在一旁待命,之后便是苏醒过来,安然无恙,不药而愈,伯尼坐在床边。
他会对着她笑,他会吻她的前额,他会告诉她——告诉她什么呢?一件神奇的事情。
他们中了赢大略彩票[3]。
有人留给他一大笔钱。
画廊的债务都能付清了。
一件意味着她再也无须这样过日子的事情。
这才是问题所在:他们需要钱。
他们总是需要钱,他们同居的整整四年时间里一直都是这样,现在也依然如此。
一开始的时候,钱似乎并不是那么重要。
那时伯尼有一笔资助金,绘画的资助金,后来资助期又延长了。
她有一份兼职,在一家图书馆里做编目。
接着她写的一本书出版了,是一家中等规模的出版社,自己也得到一笔津贴。
她自然是辞了那份兼职,把时间用在更该用的地方。
可是伯尼的经费花完了,把画卖出去又很难。
就算他真的卖出去一幅,大部分的收益也归了经销商。
这种经销商的制度是不对的,他对她说,他和另外两个画家一起开了一间合作式艺术家画廊,经过多次商谈之后,他们决定把它叫作地下笔记。
另外两个画家中有一个手头很宽裕,可他们不想占他的便宜;费用他们要严格地三人分摊。
伯尼向她解释了所有这一切,而他又是那么热情高涨,把自己的津贴借一半给他,在当时好像是理所当然的事,只是为了让画廊能运转起来。
一旦他们开始盈利,他说,他就会把钱还给她。
他甚至还给了她两成画廊的股份。
不过他们还没有获得收益,而且,就像伯尼指出来的一样,此时此刻她其实并不需要拿回这笔钱。
她可以另外再挣。
她现在有知名度了;名气不大,但总归是有名了,她能比他更容易也更迅速地赚到钱,游走各地,到大学校园里开朗诵会就行了。
她是“有前途”的一类,也就是说,邀请她的价格比请那些大有前途的人要便宜。
她收到的请帖足够多,能一场连着一场不停地去,尽管每一场朗读会的价值她都和伯尼讨论,希望他会加以否决,但他还从来没有劝她拒绝过任何一份邀约。
不过平心而论,她从来没有告诉过他自己有多讨厌这些活动,那些睽睽的众目,她自己的声音,漠然事外,飘在空中,那个极具杀伤力的问题,必定会藏在所有那些不明就里的问题之中。
我是说,你真的觉得你有什么东西想表达吗?
二月将暮,积雪深处,在这间浴室的地砖上血流不住。
她转一下头就能看见那些瓷砖,白色的六边形连在一起,像个蜂巢,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片单独的黑色的。
为了这区区的一百二十五美元——但那是一半的房租啊,别忘了——还有每天二十五块的生活费。
只能乘早班机,下午的航班没有位置了,谁他妈的会在二月份去大萨德伯里啊?一群工程师。
务实的市民,把矿石挖出来,变成一大笔钱,两辆车外加一个游泳池。
反正他们没有投宿在这个地方。
午饭时间餐厅里几乎空无一人。
只有我,还有一个年迈的男人,在大声地自言自语。
他怎么啦?我问那个女服务员。
他是疯了吗?我压低了声音说。
不要紧的,他是聋子,她回答。
他没疯,他只是孤独,自从他的妻子去世之后他就一直非常孤独。
他就住在这里。
我猜这里要好过养老院吧,你说呢?夏天的时候这里人会更多一些。
还有很多和妻子分居的男人会来。
你总能认出这些人,看他们点的东西就知道。
没有追问下去。
不过应该问上一句的,这下我永远也不会知道答案了。
他们点的东西。
如往常一样搜寻着菜单上最便宜的。
需要那一百二十五块一分不少,为什么要浪费在食物上呢?这种食物。
那菜单勉力想体现伊丽莎白风情,却全不得法,每个单词都加了个字母e在后面。
要了安·波琳[4]特色套餐,一份没有面包的汉堡,配一块方形的果冻,加上“一杯脱脂牛乳”。
他们知道安·波琳是被砍头的吗?是因为这样那个汉堡才没有面包吗?人们的脑袋里都在想些什么呀?所有人都以为作家对于人类的心思肯定了解得更多,可这是不对的。
他们了解得更少才是,所以他们才去写作。
去努力搞清楚其他人觉得理所当然的事情。
这份菜单的象征意义,看在上帝的分上,为什么我还在思考这种问题?这菜单什么象征意义都没有,只是某个孤陋寡闻的笨蛋想要讨巧卖乖而已。
难道不是吗?
你这个人太复杂了,从前伯尼常常这样对她说,当时他们还在为彼此心旌摇曳,意乱情迷。
你应该悠着点。
放轻松。
吃个橘子。
涂涂脚趾甲。
他说得倒容易。
或许他甚至都还没起床呢。
以往他会在下午小睡一阵,他会躺在那里,在那堆叠起来的毯子底下,在他们皇后西街[5]的公寓里面(公寓楼下的商铺过去是卖五金的,现在却是一家手工编织精品店,而且房租还在涨),面孔朝下,手臂往两边摊开,他的袜子落在地板上,就在他把它们丢出来的地方,一只一只地丢,如同干瘪了的双脚,或是硬邦邦的、向着床榻而去的蓝色足迹。
就算是早晨,他也会慢吞吞地爬起来,一路摸索着走到厨房找咖啡喝——她都已经煮好了。
那是他们为数不多的奢侈享受之一,真正的咖啡。
她几个小时前就起床了,正蹲坐在厨房的桌子旁边,对着一张白纸一个劲地苦思冥想,咬文嚼字,切割着语言。
他会把自己依旧满是睡意的嘴巴按到她的嘴上,说不定还要把她拉回到卧室里,和他一起倒在床上,倒在那一汪流淌的爱欲泊中,他的双唇在她身上滑过,绒毛般柔软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