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消逝的青春 男同学死了(2/3)
了他。
就像突然被告知失去了一样找不回的东西,这个东西看似可有可无,平时没大注意到,几乎不存在,可某天蓦然发觉时,竟已失去,还伴着一种难以言状的痛楚。
只是过了几日,这东西又跟着痛苦一起消失了。
张东形容不出这种感觉。
他并不是第一次经历同学去世。
他读初中时,班里有个男生为帮一个不学无术的混混打架,在学校门口被人连捅了数刀,送到县医院抢救时已经死了。
这个消息传到教室那刻,人已经不在了。
张东看向最后一排他的座位,书还在上面摆着,他恍惚间以为同学只是迟到了,等会儿就回来。
在张东的印象里,这个男生性子是鲁莽意气了些,但人总是善良的。
在出事的前两天,男生还向自己借了5毛钱买圆珠笔笔芯。
男同学说过几天就还,现在是永远等不到那天了。
张东那时很想去送送他,不过班主任那几日哭红了眼,险些被学校开掉,最后只让几个班委去追悼他。
男同学刚去世那段时间,班里沉闷压抑。
没多久,一切恢复正常,欢声笑语又飘在了整个教室。
大家主动避开这件事,再也不提。
时至今日,张东早就想不起来那个男生的名字,似乎马上能脱口而出,可话到嘴边又吐不出来。
明明知道有这么个人曾经确实存在,然而碎片化的片段记忆终究撑不起来。
那张脸渐渐模糊,留给他的只是已故男同学的一个肥胖的身型、一张圆圆的侧脸,乃至最后一排的课桌。
他知道,就像忘了那个男同学一样,过不了多久,他就会忘了李佳永的死,再过很久,他就会忘了李佳永这个名字和这个人。
往漕河泾方向的地铁又过来了,还是塞满了人,连挤进一个都很难。
边上有人说是前方地铁出故障了。
该死!张东在心里狠狠骂了一句,想到自己每个月交1000多元税来供养这帮人,更气了。
后面的男人抢先张东挤过去,跟里面的大妈推搡了几下,被大妈推了出来,没能挤进。
车门就关了,男子只好退回来,等下一列车。
张东站在地铁门玻璃前,看着里面这个还有2个月就32岁的自己。
十几年前,他也曾是坐在教室里的少年,跟当年的李佳永一样。
张东记得李佳永挺爱笑的,有一对浅酒窝,脾气很温和。
李佳永数学也很好,每次走进教室都能看到他趴在课桌上做题。
后来李佳永在附近小城读大学,毕业后,留在老家工作,做策划,拿着微薄的薪水。
张东还知道一点,他是独生子。
这是张东对李佳永所有的记忆。
那他自己呢?他试着去回忆在家乡读书的那几年。
也曾享受过青春年少的高中时代,在那个农村中学,他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学,学了计算机专业。
毕业后辗转来了上海,做着底层程序员的活儿,换了几份工作,现在在漕河泾一家互联网公司,薪水还算可观。
这期间,他认识了现在的妻子。
妻子跟他背景相似(没什么钱)、三观相合(不怎么折腾),很快两人结婚生子。
婚后这3年,他们搬了3次家。
也想过在上海郊区买一套小房子,但凑不出的首付让他们望而却步。
也想过把攒下的三十多万元拿到老家买房,不过离了北上广,张东知道自己找不到合适的软件开发工作。
他跟妻子商量着,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