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阁

首页 足迹
字:
关灯 护眼
首页> 孝恭皇后> 第四卷 孤凤哀 第十七章 回望土木堡

第四卷 孤凤哀 第十七章 回望土木堡(1/3)

听了孙清扬所说,正好进宫来劝慰她的董夫人不以为然:“梁贵是因为先前出使过蒙古,所以才被皇上身边的校尉袁彬遣回来送信,我听说兵败之时,皇上不失天子本色,他镇静自若,下马盘膝面南而坐,静待命运的安排,当时身边只剩下一个叫喜宁的太监。

    有蒙古兵过来,要脱皇上的衣服和铠甲,在那个士兵大怒,想要加害的情况下,皇上也并没有屈服。

    可见很多事情,只听片面只言,未必尽是实情。

    ” 孙清扬听到母亲如此说,奇怪地看着董夫人:“母亲从何得来的这个消息?” 董夫人沉吟了片刻,方道:“太后忘了,您父亲、兄弟均在朝中,虽然是只领俸禄的虚职,但因为您这个身份,巴结的人自是很多,故而有其消息来源,而且,杜子衡这些年在影卫里,除开重要的军国要情,您为免我们焦心,都不让他瞒着我们,所以有什么事情,你大哥身为锦衣卫指挥使,自然就很快知道了。

    ” 一直立在一边沉默不语的玄武忽然道:“太后不用担心皇上的安危,只要袁彬没事,定能护皇上周全。

    还有皇上身边的蒙古翻译官哈铭,都是影卫的人。

    ” 孙清扬看向玄武。

     玄武垂了垂眼睛:“皇上不顾劝阻亲征,臣便派了子衡带一队影卫随行护卫,他的公开身份,就是校尉袁彬……” 听完玄武所说,孙清扬才明白:原来暗卫的人为了方便行事,往往有一个能够显露人前的公开身份,杜子衡在朝廷里的身份就是袁彬。

    袁彬是先皇近侍袁忠之子,在正统四年袁忠辞疾家居后,代其校尉职。

     听了玄武所说,孙清扬心里稍安:“玄武大人,之前也先手书通过怀来守臣已经火速带到了朝廷,手书中提及皇上被扣留的情况,并提出索要金银玉帛。

    哀家与群臣商议,派出使臣,用八匹马载着贵重宝物及绣花绸锦,皇后钱氏也尽搜宫中的宝物带上去拜诣也先,请放皇帝车驾南还,却均得不到也先的答复。

    他这是想借着要挟皇上,屡屡勒索朝廷啊,你怎么看?” 玄武字斟句酌道:“臣得到的消息,皇上身边的太监喜宁贪生怕死,已经向也先投降,但袁彬和哈铭仍然尽心尽力侍候皇上。

    臣以为,土木堡之变,固然有王振的过错,但若说全因他一人而起,却也未必。

    皇上心地善良,将王振视之如父兄,言听计从,情有可原;但王振原是先皇为皇上选定的大伴,依先皇的文成武就,太后娘娘您认为他会把一个纯粹的奸佞小人放在皇上身边吗?” 孙清扬因为牢记妃嫔不得参与政事的祖训,加之前些年皇上年幼之时,有太皇太后把持军国大事,所以对朝中政事并无了解。

    先前出事的时候,有的那些意见,也是凭着史书上的前人之鉴得来的经验,所以听到玄武此说,不免露出诧异之色。

     董夫人可能是因为在家中同丈夫、儿子谈论国事,听了玄武所说,赞许地点了点头:“不光是先皇,还有太皇太后呢。

    她在世之时,虽然屡屡敲打王振,但到底没有让他闲置一边,以至王振成了司礼监的大太监,能够利用皇上的宠信行代批奏章、传达诏谕之权,如此位高权重却令三位杨大人在的时候,亦对他颇有赞词。

    由此可见,王振并非一味飞扬跋扈、没有脑子之人,为何在土木堡之行中,一改常态,屡出昏招?” 听他们所言,孙清扬想起了王振的几件旧事。

     皇上年幼之时,不免贪玩,王振对其近侍之人总是严加管束,防止他们误导幼主。

    一次王振准备去侍奉皇上时,听到有人吹箫。

    吹箫的人看到他来了拔腿就跑。

    王振追上去,狠狠地训了他一顿:“尔事皇上,当进正言,谈正事,以养圣德。

    而乃以此淫声惑上听乎?”给予吹箫的人二十大板的处罚。

     王振还曾跪劝皇上戒绝好玩之习,说:“先皇帝为一毯子几误天下,陛下复踵其好,如社稷何?”教导皇上不要随便授予身边的人官位,而要重惜国家名器。

    教导皇上作为一国之君当居安思危,以天下为重,勿贪图玩乐而导致荒政误国,并严明赏罚之事。

     可以说,王振对皇上的成长颇为尽职尽责,要不然,也不会博得皇上的倚重。

     太皇太后尚在世时,王振每次奉命到文渊阁咨询政事时,三杨跟他讲话,作为司礼监大太监的他总是恭敬地站着接受。

    还曾经问三杨他家乡中是否有可以来京师任职的才干之士,三杨推荐博学多才的薛瑄,王振则将他“召为大理少卿”。

     对三杨百年之后的接班人问题他也多有考虑,且征求他们的意见,对他们推荐的陈循、高谷、苗衷等人也是“欣然用之”。

    此外,王振对有才识的官员亦多有敬重,吏部尚书魏骥声望显著,王振尊敬地称他为“先生”,两人会见的时候,魏骥只送王振“帕一方”,他也不计较。

    当时在江南地区担任巡抚的周忱勤政爱民,王振对他也极为赏识。

     宣德年间,朝廷经常派宦官外出寻求花木鸟兽等玩物,骚扰民众。

    自从王振掌管内廷之后,悉禁绝之,未尝轻差一人出外。

    十四年间,军民得以休息…… 王振的处事才能也不乏可称道的地方,正统四年,福建有位官员打死一名驿丞,驿丞是阁臣杨溥的乡邻,官员是阁臣杨士奇的老乡。

    杨溥主张将官员处死以偿命。

    杨士奇则想判处那位官员因公事杀人而予以轻微处置。

    两人争议不定,就请执政的太皇太后裁决。

    当时在场的王振认为二杨因其乡邻给出了不尽合理的处罚,偿命太重,因为公事而处理的话太轻,应该给予降级处分。

    太皇太后觉得很有道理,就依从了他的建议。

     王振曾向皇帝进言,时任两淮都转运盐使司同知的耿九畴“此人廉洁,众所通知”,建议补为空缺的两淮都转运盐使,推荐刚直有才干的山西布政司左布政使石璞担任工部尚书。

    对不尽职的官员亦毫不姑息,建议皇帝给予严惩,以儆效尤。

    正统六年,掌管国家钱粮的户部官员刘中敷、吴玺、陈瑺等人因处理蒙古使臣的朝贡事宜玩忽职守,被他检举,并最终予以严肃处理。

     正是因为王振在处理事情时能够抛开私念,秉公执法,所以后来才会为太皇太后接受,使得他能够逐渐参与政事。

     但是,想到之前梁贵所言,孙清扬几乎没有把王振恨死,转眼将王振这些旧事丢在脑后,念及母亲和玄武所言,似有偏向王振之意,脸色不由一变:“那些不过是王振狡黠,惯于察言观色,体察人意,又惯会藏奸,所以先皇和太皇太后他们才没有辨识出来。

    发生了这样的事情,难道你们竟认为王振那恶贼不该死吗?” 她听闻八月二十四日郕王朱祁钰驾临午门,谏议官和大臣们依次宣读他们检举抨击王振的奏章,请抄灭其族后以安定人心之事,正暗称其快。

    这会儿,却被母亲和玄武两人改了个说法,一时难以接受。

     “该死。

    ”董夫人和玄武异口同声答道,然后对望一眼。

    董夫人道:“还是玄武大人讲吧,你比我对各种情形了解得更多一些。

    ” 玄武仍是很谨慎的态度:“撇开王振之前的功过不论,土木堡兵败确实和他有莫大干系。

    臣同老夫人一样,都认为王振祸国殃民,该死。

    但要说土木堡之变是他一人的过错,未免太抬举他了,皇上再偏听轻信,也不至于如同昏君。

    臣依据得到的消息分析得出的结果,土木堡之败,王振有过,但并不该负全责。

    皇上此次被俘,乃是文官、武勋和君王三方利益争夺、角力的结果。

    ” 这消息和之前所知太过背离,孙清扬一时没有反应过来:“你说什么?” 玄武仍然缓缓说道:“王振遭人嫉恨并不完全是因为他涉权,而是他跟皇上建议发展军事,以武治国。

    这样一来,当然会有损文官集团利益。

    宣德七年三月庚申,先皇曾下诏行宽恤之政。

    这样于民有利的事情户部竟然不执行,甚而做出‘废格诏令,使泽不下究也’的举动,之前,类似这样的事情也不在少数,三保太监下西洋之事,也是因为文官们力谏,所以中止了。

    因而皇上才会在宫里对内侍进行文化教育,意图在收回宗室权力之后,避免文官集团坐大后危害到君权。

    ” 这事孙清扬隐约听朱瞻基说过,说内侍无后,相对而言,对权势钱财这些的渴求,就相对而言要少一些,也会少一些贪污腐败之事。

     后来,因为朱瞻基感觉到培植有文化的内侍太慢,就直接将地方上搞教育工作、愿意进宫的人收进来当内侍,想着这些人不能通过科举进入官僚系统的,说明有一定的才能,但没有背景又不肯拉帮结派与人同流合污,将这样的人收进宫里为皇帝贴身办事,更容易达到目的。

     而王振,正是在那个情况下进的宫。

    他本是读书人,屡试不中,因为通晓经史,就谋了份府学教官的差使,后因中举人、考进士无望,于是自阉入宫。

     正统十四年八月二十九日,文武百官联合上书太后,以此非常时期应顾念社稷为重君为轻的道理,以国事为重,
热门推荐

书友正在读: 校园逍遥高手 医师1879 盗香 综艺娱乐之王 为了画漫画,我在全世界演剧本 我的重生画风不对[综恐] 至尊兵王 铁掌无敌王小军 绝对权力 重生追美记(很纯很暧昧前传) 商海谍影 余罪 随身带个侏罗纪 爱要说,爱要作 文娱新贵 古神的诡异游戏 刑警荣耀 荒原闲农 重生之八十年代新农民 意图(官场浮世绘) 至高利益 天后她多才多亿 余生有你,甜又暖 超越次元的事务所 人生交换游戏 老衲还年轻 崛起诸天 重生之我是我二大爷 校园逍遥高手 弄潮(掌舵者) 限制级特工 商海谍影 文娱新贵 挂职 沧浪之水 转生眼中的火影世界 巴国侯氏 对不起,我不想被你吸血了(快穿) 女权世界的真汉子 忍界修正带 Re:从零开始的异世界生活04 Re:从零开始的异世界生活03 星云幻想I游戏学园篇 六零咸鱼小团宠 万鬼之祖 被迫和死对头撒娇 武傲九霄 刀丛里的诗 七星龙王 我命清风赊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