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阁

首页 足迹
字:
关灯 护眼
首页> 孝恭皇后> 第四卷 孤凤哀 第十七章 回望土木堡

第四卷 孤凤哀 第十七章 回望土木堡(2/3)

求立长君。

    因太子年幼,国不可一日无君为由请立郕王。

     奏章送入慈宁宫后,良久,太后传出懿旨,答应百官所请,命郕王即帝位。

    就这样,正统十四年九月初六,郕王朱祁钰正式登上帝位,并遥尊正统帝朱祁镇为太上皇,改明年为景泰元年,颁诏大赦天下。

     大规模的清算行动展开,诸多王振的亲信宦官及党羽纷纷落马,全权负责北京防务的兵部尚书于谦整肃内部,调集重兵,安定人心。

     瓦剌也先见明朝政局稳定,知道朱祁镇不再是“奇货可居”了,遂动了放他南归的念头。

     然而,尽管也先屡次派人往北京求和,可景泰帝朱祁钰态度冷淡,一概不予理会。

    甚至在朝会上一反常态,以严厉的口气数落了瓦剌的恶行,并表示,与瓦剌之间没有和平可言,屡以瓦剌使者态度傲慢书信言语荒谬驳之。

     也先不觉有些恼怒,但到了这个时候,他已经骑虎难下,就想着亲自将朱祁镇送还到京城。

    他想借机议和通贡。

    毕竟,瓦剌的财富来自通贡,没有通贡,他们的金银就没有用处,和明朝保持敌对,他们就无处可买各种必需用品,他们想要的东西换不回来,金银就是废物。

     于是,十月,也先以送还太上皇为名挟持太上皇同行,统帅大军绕过大同,陷白羊口,下紫荆关,一路绕大明的府城而走,很快来到京师城下。

     而以于谦为首的文官集团则称也先有来犯京城之心,请皇上下令,打一场北京保卫战。

     很快,兵部就下令急调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亟赴京师,加之从土木堡逃回的十几万溃军,重新组成了二十多万人马的护京大军。

     再加上京城数十万的百姓,无数的军械粮米,坚固的城防,大量的准军事部队:厂卫,衙役,豪门的家将家丁等,以及京师外不断赶来的各地勤王军队,在志在劫掠而且素来不善攻城的瓦剌骑兵面前,守住北京根本不成问题。

     尽管有人说也先是在搞扰边战术,以战迫和。

    因为也先此时的实力,根本都不可能入主中原。

    他一路到达京师,不曾攻陷过任何一座城池,没有攻不足万人的大同,也没有攻只有几万人的宣府,怎么可能攻占二十多万军队守着的北京?也先不可能不知道,以他区区三万人,入城后,等待他的就是瓮中捉鳖那样的命运。

     他若真是想攻城,早在土木堡之后就会立刻东进。

    在那个时候,北京方面还完全没有准备,才有可能一鼓而胜。

    到这会儿,先北返又南下,十月才到北京,早已过了最佳的攻城时机,所以也先肯定是来送返太上皇,想和谈的。

     一路上,被也先攻破的只有紫荆关。

    这个紫荆关是于谦举荐孙祥在镇守,这是于谦任兵部尚书后指挥的头一战,丢了,不过罪名是孙祥在承担,所以鲜为人知。

     另一座由陈循举荐的罗通,把守的居庸关岿然不动。

     说也先无攻城之心的人就讲,也先连居庸关都攻不动,他当然不敢,也不可能攻北京城。

    兵抵京师,只是想通过以战迫和,让大明与其通贡。

    要不然,怎么会连攻占京师所必备的相应攻城器具,如火炮和云梯,以及长期围困应准备的给养,一样都没有准备。

     然而,这样的呼声,像流入大海的小水滴转眼就被忽略了。

     对于新登基的帝王和留守代任,名正言顺升迁的官员们而言,打一场必胜的保卫战,是稳定民心,提高新朝地位的必需。

     于是,景泰帝推言瓦剌狡诈,这次复遣使前来,说不定是借护送太上皇回京的名义前来偷袭,必须为天下苍生着想,避免发生那样的事情,要做好充分准备,与瓦剌一战。

     这样冠冕堂皇的大道理自然无人能驳斥,不然,岂不有违社稷为重,君为轻的道理? 无视瓦剌屡次请求和谈的意思,北京方面摩拳擦掌开始了一场京城保卫战。

     由于做了充分准备的防御,加之雄厚的资源储备,尽管缺少统兵的帅才,在贯彻谨慎持重的战略下,君臣同心,上下齐力,十一月在北京保卫战中击退瓦剌。

     大明全胜,十一月初八,也先带着朱祁镇,撤回关外。

     于谦等留守官员因此一战成名,于谦本人更是被奉为民族英雄,从一盘散沙到众志成城,他的威望达到了顶点,所有人都相信,这位新任的兵部尚书有能力带领他们击败任何敌人。

     慈宁宫的孙清扬,对这些都置若罔闻。

    实际上,她很清楚,凭她一介女流,在深宫里想要喝醒被名利冲昏头脑的那些文臣根本就不可能。

    之前那些和她有同样意见的人的呼声,不是很快就被淹没了吗? 她只想救回儿子,那个还在草原上颠沛流离的所谓太上皇。

     北京保卫战之后,她会见了素有清廉之名,秉性迂直的吏部尚书王直。

     朝会上,王直再次上疏景泰帝,请求派使者迎还太上皇。

     这一次,景泰帝派出了礼部侍郎李实出使瓦剌。

    然而,国书中并没有接回太上皇的内容。

     李实大吃一惊,就向传旨的太监兴安询问此事。

    兴安厉声训斥他道:“大人拿着国书就上路吧,这些都是皇上和于大人他们的意思,奴才如何得知,您就照国书行事,管那么多干什么?” 景泰元年七月十一日,李实抵达瓦剌。

    君臣见面感慨万千,相望而泣。

     朱祁镇掩面对李实说:“现在也先已经答应放我走了,请你回去告诉皇上,派人来接我,只要能够回去,哪怕只做一个老百姓,哪怕给祖宗守陵也行!” 也先看完国书,皱了皱眉,对李实说:“国书中并没有奉归太上皇的意思。

    你回去告诉皇上,务必派太监和要臣来接。

    这样才能显出对此事的慎重。

    ” 李实回去后,如实向景泰帝转告了也先的想法,景泰帝仍然不予理睬。

     王直等人实在看不下去了,强烈要求再派使者。

    景泰帝无奈之下只好指派都察院右都御史杨善充当使臣。

     并且故伎重演,给了这个所谓使团一封国书,这封国书中仍然没提接太上皇回转之事。

     临行前,胡潆提及,太上皇在瓦剌那么久,应该将其御用的服装、食物让杨善一并带去,好迎御驾回还。

    然而,没有人理睬他这些鸡零狗碎的建议。

     在后宫的孙清扬听闻之后,私下会见了杨善,将内宫里筹集到的金银交付给他,请他务必要将太上皇接回来。

     因为她听说在年初,群臣朝房相贺新年,唯独杨善落泪道:“上皇在何所,而我曹自相贺乎!”以至群臣惭愧,纷纷停止庆贺。

    孙清扬相信,杨善的心里,必定是有太上皇的。

     果然,杨善答应她,一定会将太上皇迎转。

     出宫之后,杨善拿出家财,在集市上购买一些所需品一同带在路上。

    等他带领使团来到了瓦剌的营地,在欢迎宴会上,遇到了和李实一样的质问。

     “你们的国书上为什么没有写要接太上皇呢?” 杨善沉着地说:“这是为了成全您的美名,让您自己去做啊。

    如果我们写到敕书,那会被视为太师您迫于中国朝命,非太师诚心。

    ” 也先听后大喜,问道:“上皇归将复得为天子乎?” 杨善答:“天位已定,难再移。

    ” 也先曰:“尧、舜如何?” 杨善答:“尧让舜,今兄让弟,正相同也。

    ” 当时,蒙古平章昂克问杨善:“为何不用重宝来购换你们太上皇?” 杨善称:“如果拿来物品交换,人们都说太师您太图利了。

    这次故意不带来,是想证明太师您仁义,是好男子,将来会名垂史册,颂扬万世。

    ” 也先听后笑称善,其实私下里,他早拿上了杨善给予的大笔金银珠宝,里子面子都有了,自然很高兴。

     由于杨善的机敏善辩,牢牢抓住也先急于重开边贸的心理,在也先的手下、知院伯毅帖木耳劝他留下使者,要求北京方面遣使来迎太上皇复位的艰险情况下,仍然完成了太后私下交给他的出使任务,奉太上皇还朝。

     就这样,杨善在没有圣旨的情况下迎回了太上皇朱祁镇。

     当时举朝上下均称赞杨善立奇功,而景泰帝以其并非第一个遣旨的使臣为名,并未重赏。

    同时,在朝中商议迎接太上皇的方案时,直接干预,令礼部廷议得出的结果是以一舆二马迎于居庸关,至安定门再换乘车驾。

     至于朝中有人提出异议,嫌礼制规格太轻的话,被皇上轻飘飘说太上皇亲笔书信,要求迎驾之事一切从简就挡了回去。

     八月十五,在土木堡被也先擒俘之后,在茫茫草原上度过了整整一年的朱祁镇终于回到了紫禁城。

     然而,从迎接的礼仪和弟弟朱祁钰的冷淡态度中,朱祁镇看出,自己已经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了。

     简单的迎接之后,他所乘的轿子被悄无声息地抬入紫禁城最南端的一处宫殿内。

    这个所谓太上皇的寝宫南宫,不过是东华门外一处十分荒凉的破院落。

    从此
热门推荐

书友正在读: 校园逍遥高手 医师1879 我的女友是嫦娥仙子 透视高手 老千4:国士无双 至尊兵王 人生何处不尴尬 星照不宣 妖孽兵王 第101次逃婚(下) 猎赝 随身带个侏罗纪 文娱新贵 野痞绅士 我成了大佬的掌心人鱼 被迫成名的小说家 刑警荣耀 挂职 班底 官太太 巴国侯氏 位置 余生有你,甜又暖 我女友是up主 海贼世界没有救世主 妖孽兵王 暗灵法医 绝对权力 铁掌无敌王小军 为了画漫画,我在全世界演剧本 人生何处不尴尬 官仙 重生追美记(很纯很暧昧前传) 星照不宣 重生之八十年代新农民 被迫成名的小说家 祖宗们拿刀逼我做菜 转生眼中的火影世界 天后她多才多亿 女权世界的真汉子 无限之神话逆袭 拜师九叔 仙界第一商贩 无限之开荒者 不朽剑神 白袍总管 龙蛇演义 四大名捕外传方邪真故事:破阵 七星龙王 南疆飞龙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