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南巡流求(3/3)
,这里真是宝岛啊!"刘仁轨感慨道,"气候温暖,土地肥沃,若开发得当,可养活百万之众!"
李承乾深以为然。
在他的规划中,流求不仅是军事要塞,更将成为大唐向南海拓展的跳板。
这一日,李承乾正在临时行辕批阅文书,忽有侍卫来报:"殿下!岸边发现一艘破船,像是从南边漂来的!"
李承乾立即前往查看。
那确实是一艘异域风格的船只,船身细长,帆布奇特。
更令人惊讶的是,船上还有三个幸存者,皮肤黝黑,鼻梁高挺,说着完全听不懂的语言。
"是南海的岛民!"一名经常往来南洋的商人惊呼,"看他们的纹身,像是来自婆罗洲一带!"
通过商人结结巴巴的翻译,李承乾了解到这三人是遭遇风暴漂流至此。
他们来自一个叫"室利佛逝"的王国,位于南海最南端的大岛上。
"室利佛逝?"李承乾心头一震。
这不就是后世的苏门答腊吗?那可是东西方海上贸易的要冲!
"好生安置他们。
"李承乾吩咐道,"另外,找几个画师来,让他们把途经的海域、岛屿都画下来。
"
当晚,李承乾对着那些粗糙但珍贵的地图彻夜难眠。
南海诸岛、马六甲海峡、印度洋...一条前所未有的海上丝绸之路正在他脑海中成形。
"殿下,您真要南下探索?"刘仁轨忧心忡忡,"海上风险难测..."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李承乾目光炯炯,"不过不是现在。
待我们在流求站稳脚跟,再图南下不迟。
"
一个月后,当李承乾准备返航时,流求已初具规模。
都督府扩建了港口,移民开垦了农田,甚至与周边部落建立了定期集市。
最令人欣慰的是,大肚部落主动派了十几个年轻人来学习汉话和农耕技术。
"殿下仁德,化干戈为玉帛。
"陈棱由衷敬佩,"末将定当遵循殿下教导,以怀柔之道治理流求。
"
返航途中,李承乾站在船尾,望着渐渐远去的青翠岛屿,心潮澎湃。
这个美丽的宝岛,终于在大唐的版图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而更遥远的南方,还有无数岛屿和国度,等待着这个伟大帝国的探索。
贞观十四年夏,李承乾回到长安。
两仪殿内,李世民听完儿子的汇报,龙颜大悦:"好!承乾此行不仅稳定了流求,更开辟了南下海路。
朕已命人绘制《南海图志》,为将来南下做准备。
"
"父皇圣明。
"李承乾躬身道,"儿臣以为,当务之急是移民实边,充实流求。
可招募闽粤贫民,给予田宅、种子,三五年内,必成富庶之地。
"
"准了。
"李世民点头,"另外,朕决定在扬州设立市舶司,专管海上贸易。
至于南下探索..."皇帝意味深长地顿了顿,"待水师更强大些,再议不迟。
"
离开两仪殿,李承乾走在长长的宫道上,夏日的阳光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
他知道,帝国的疆域不再局限于陆地,那浩瀚的海洋上,还有无限的可能。
而这个在他的推动下走向海洋的大唐,终将成为真正的世界帝国。
"殿下。
"马周匆匆走来,"这是刚译完的《南海番禺志》,记录了南洋各国的风土人情。
"
李承乾翻开这本凝聚了无数航海者心血的着作,从流求到吕宋,从占城到室利佛逝,大唐的海疆第一次被如此清晰地描绘出来。
"传令国子监,增设南洋语言课程。
"李承乾合上书卷,"另外,命将作监设计更大的海船,准备来年探索更远的南方!"
远处,钟声悠扬,仿佛在为一个伟大时代的到来而鸣响。
喜欢大唐太子的开挂人生请大家收藏:()大唐太子的开挂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