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阁

首页 足迹
字:
关灯 护眼
首页> 大唐太子的开挂人生> 第75章 南海风云

第75章 南海风云(1/3)

贞观十二年二月,岭南的春天来得格外早。

    广州城外珠江口,数十艘新造的海船整齐排列,桅杆如林,帆影蔽日。

    李承乾站在最大的那艘楼船上,望着远处水天相接的地方,眉头微蹙。

     "殿下,贾耽大人已经出海八个月了,至今杳无音讯..."刘仁轨低声禀报,海风吹散了他后半句话。

     李承乾摩挲着手中的青瓷茶盏,盏中茶水早已冰凉。

    自从去年夏天贾耽使团南下,除了三个月前收到一封从占城转来的简短奏报外,再无消息。

     "再等十日。

    "李承乾声音低沉,"若仍无消息,就派第二支船队南下搜寻。

    " "殿下!"一名侍卫匆匆奔上甲板,"港口来报,西南方向发现船队!" 李承乾心头一震,三步并作两步冲到船头。

    远处海平面上,几个黑点正缓缓变大。

    随着距离拉近,可以辨认出那是三艘伤痕累累的海船,桅杆上的大唐旗帜已经残破不堪,但依然倔强地飘扬着。

     "是贾大人的船!"刘仁轨眼尖,认出了为首那艘船的形制,"快备小船!" 当李承乾登上贾耽的座船时,眼前的景象让他心头一紧。

    甲板上横七竖八躺着伤病员,船舷两侧布满刀劈斧砍的痕迹,几处焦黑的痕迹显示这艘船曾经历过火攻。

     "殿下..."一个虚弱的声音从船舱传来。

    李承乾循声望去,只见贾耽躺在担架上,面色苍白如纸,左腿缠着的绷带已经被血浸透。

     "贾卿!"李承乾箭步上前,"这是怎么回事?" 贾耽艰难地抬起手,从怀中掏出一个油布包裹:"殿下...臣...幸不辱命..."说完便昏死过去。

     "快!抬下去医治!"李承乾厉声喝道,同时紧紧攥住了那个油布包。

     广州都督府内,李承乾屏退左右,小心翼翼地打开油布包。

    里面是一本厚厚的册子,封面上用娟秀的字迹写着《南海诸国图志》。

    翻开第一页,一幅精细的海图映入眼帘,上面标注着从广州到天竺的完整航线,沿途岛屿、暗礁、洋流无不详尽。

     "妙啊!"李承乾忍不住赞叹。

    随着翻阅,他的表情逐渐凝重。

    贾耽在书中详细记录了南海各国的政治、军事、物产情况,而在最后一章,赫然记载着一场惊心动魄的海战—— "...臣等自天竺返航,途经葛葛僧只国(今马六甲附近),突遇海盗船百余艘围攻。

    贼首自称'海狼',言受诃陵国指使,专劫大唐船只...激战三日,我船队五去其二,幸得天佑,终突围而出..." "诃陵国!"李承乾眼中寒光一闪。

    这正是去年蒲罗中提到的室利佛逝的敌国。

    看来南海的局势,远比想象的复杂。

     "殿下,贾大人醒了。

    "杜荷轻声禀报。

     病榻前,贾耽气色稍好,但左腿已经永远失去了——船上的军医为了保住他的性命,不得不截去了感染严重的伤腿。

     "臣有负殿下所托..."贾耽声音哽咽。

     "贾卿此言差矣。

    "李承乾握住他的手,"你带回的图志价值连城,是大唐开拓南海的钥匙。

    至于诃陵国..."他眼中闪过一丝厉色,"我自有计较。

    " 三日后,广州水师大营。

     "诸位请看。

    "李承乾指着沙盘上新制作的南海地形图,"这里是诃陵国,控制着南海西口要道。

    据贾大人探查,该国拥兵数万,战船数百,是南海一霸。

    " 在座的岭南将领面面相觑。

    大唐虽强,但水师力量向来薄弱,如何能与这样
热门推荐

书友正在读: 剑君亡妻她又死遁了 见善 一手婚姻一手爱 冷莫颜与楚潇传 全才纨绔 农夫仙田 巨宋 普通beta的全A修罗场 刚入截教,听到截教气运在抱怨 地府探案,坏妖骗钱 洪荒:我屡出毒计,十二祖巫劝我冷静! 元仙 人仙 武侠反派:开局洗白救乔峰,女侠全沦陷 洪荒:第十三祖巫?不!得叫老子巫祖! 三年后必死?模拟修仙,启动! 逆水行 八号当铺:从天龙八部开始! 你们夺嫡,我靠娇妻偷家赢麻了! 大明:我是崇祯,亡国倒计时两天 大明国师,教朱棣治国,朱元璋来听墙根 全职武神 斩邪 貌美大师兄拒当万人嫌 从侯府废柴到一字并肩王 七窍欢 饮马醉山河 剑君亡妻她又死遁了 射雕之恰恰桃花 洪荒:我屡出毒计,十二祖巫劝我冷静! 农夫仙田 小太监的幸福生活 我的女友非人类[gb] 师尊在上:徒弟他又在撩人了 武侠反派:开局洗白救乔峰,女侠全沦陷 师妹攻略完,就抛夫弃女 娘娘们别作妖,奴才要出手了 我,贾府孽障,但贾府也不当人 貌美大师兄拒当万人嫌 死后宿敌给我烧了十年香 让你当伴读书童,你替女少爷考上状元? 穿越自带唐刀的我纵横世界 铜镜约 大唐太子的开挂人生 英烈传奇 天绝剑破宿命劫 综武:堵门道观,开局截胡五绝 大乾风云起苍穹 剑荡江湖快意恩仇 状元一心打猎,皇帝三顾茅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