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文教昌明(1/3)
春日的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国子监新落成的藏书楼上。
李承乾站在三楼回廊,望着楼下广场上熙熙攘攘的学子,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这座三层木石结构的建筑,收藏了从全国各地搜集来的五万余卷典籍,是大唐最大的图书馆。
"殿下,活字已经按照您的要求重新排版了。
"国子监司业孔颖达捧着一块木制印版走来,"《论语》全篇共用活字一千二百枚,比雕版节省八成木材。
"
李承乾接过印版仔细检查。
这是他借鉴后世活字印刷术改良的技术,采用硬木刻制常用字,可以反复排版使用。
虽然比不上北宋毕昇的泥活字,但已经比传统的雕版印刷先进许多。
"孔师辛苦了。
"李承乾恭敬地说,"这活字印刷一旦推广,书籍成本将大大降低,寒门学子也能买得起书了。
"
孔颖达捋须感叹:"殿下仁心,老朽佩服。
只是..."他犹豫了一下,"有些博士担心,书籍太易得,会让人不知珍惜。
"
李承乾微微一笑:"孔师,知识如水,当流通方能滋养万物。
若因噎废食,岂不可惜?"
正说着,楼下突然传来一阵喧哗。
只见一群学子围着一个木箱,兴奋地议论纷纷。
李承乾下楼查看,原来是第一批活字印刷的《千字文》送到了。
"殿下!"学子们见到太子,连忙行礼,"这新印的书比手抄本便宜十倍,字迹却一般清晰!"
李承乾拿起一本翻阅,墨香扑鼻,字迹工整。
虽然比不上名家手笔,但胜在价格低廉,普通家庭也能承受。
"这只是开始。
"他对学子们说,"本宫已命人搜集医书、农书,都将陆续刊印。
将来还要在各州设立官书局,让天下人都有书可读。
"
学子们激动不已,纷纷跪谢太子恩德。
李承乾扶起他们,忽然注意到角落里一个衣衫朴素的小童,正眼巴巴地望着《千字文》,却不敢上前。
"小郎君,你也想要书吗?"李承乾走过去和蔼地问。
小童怯生生地点头:"回殿下,小子家贫,买不起..."
"你叫什么名字?家住何处?"
"小子姓张名柬之,襄州人氏,随父来京谋生..."
李承乾心头一震。
张柬之?这不是后来神龙政变中逼迫武则天退位的那位名相吗?没想到竟在这里遇见幼年的他!
"来人,取一套《千字文》赠予这位小郎君。
"李承乾吩咐道,又对张柬之说,"好好读书,将来为国效力。
"
小张柬之捧着书,激动得小脸通红:"小子定当努力,不负殿下厚望!"
离开国子监时,孔颖达不解地问:"殿下为何对那寒门小童另眼相看?"
李承乾笑而不答。
他当然不能说自己知道这个孩子未来的成就,只是说:"本宫观此子眼神清亮,必是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