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润物无声(1/3)
连绵春雨浸润着长安城外的官道,新铺就的石板路面泛着湿润的光泽。
一队载满货物的牛车缓缓驶过,车轮在平整的路面上几乎没有发出声响。
"这路修得真是妙啊!"领队的老商人王福生捋着花白胡须感叹,"往年这时候,车轮陷在泥里,一天走不出二十里。
如今倒好,轻轻松松四十里不在话下。
"
随行的伙计擦了把脸上的雨水:"东家,听说这路是陛下还是太子殿下时亲自设计的?"
"可不是嘛!"王福生压低声音,"我家侄儿在工部当差,说陛下为了这路,特意请教了前朝宇文恺的后人。
那路基夯得,三合土里掺了糯米汁,结实着呢!"
正说着,前方传来一阵清脆的铜铃声。
一队装饰简朴的马车迎面而来,车辕上插着"驿"字小旗。
"靠边!靠边!"王福生连忙指挥车队让道,"这是驿站的加急公文车,耽误不得。
"
两车交错时,驿卒友好地挥了挥手。
王福生注意到车上除了几个密封的竹筒,还堆着些新鲜果蔬。
"老哥,这驿站还捎带瓜果?"他好奇地问。
驿卒笑着解释:"顺路捎带的。
如今驰道通了,各驿站都兼着传递民间信件和小宗货物,价钱公道得很!"
车队继续前行,不多时便看见一处新修的驿站。
青砖灰瓦的院落前,几个商旅正在檐下歇脚饮茶。
王福生招呼车队停下,准备稍作休整。
驿站内,一位身着青色官服的年轻官员正在核对簿册。
见王福生进来,和气地拱手:"老丈可是从长安来?"
"正是。
"王福生连忙还礼,"小老儿运些丝绸去洛阳。
大人是..."
"下官新科进士张巡,奉旨在此历练。
"年轻人笑容温润,"老丈若有什么建议,尽管提来。
太子殿下吩咐,各驿站都要听取商旅意见,不断改进。
"
王福生受宠若惊,连称不敢。
正寒暄间,门外又进来一队人马,为首的竟是位身着绯袍的五品官。
"刘县令?您怎么..."张巡惊讶地迎上去。
刘县令抹了把脸上的雨水:"本官去长安送完秋粮,顺道来看看驰道修缮情况。
"他转向王福生,"老丈走这条路,可觉得哪里还需要改进?"
王福生想了想:"回大人,若能在险要处多设几个避雨亭,遇到大雨时也好有个遮挡..."
"记下来。
"刘县令立即对随从吩咐,"明日就安排工匠在十里坡和鹰嘴崖各建一座。
"
这样的事,如今在大唐各主要官道上已是寻常。
自从太子主持修筑新式驰道以来,沿途州县官员无不小心翼翼,唯恐出了差错。
毕竟,这驰道修得好坏,直接关系到自己的政绩考核。
与此同时,长安城内,一场别开生面的"医术交流"正在太医署进行。
"诸位请看,这是孙真人改良的'麻沸散'。
"晋阳公主指着案几上的药包,声音清亮,"加入天竺传来的曼陀罗花后,镇痛效果更佳,可用于大型疮疡的清理。
"
堂下坐着数十位来自各地的医者,最前排几位深目高鼻的胡人格外显眼。
一位波斯医师举手发问:"公主殿下,这药量如何控制?"
"问得好。
"小公主拿起一个小巧的铜秤,"这是将作监特制的'分药秤',可精确到铢。
孙爷爷说,用药如用兵,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
一位年迈的御医感慨:"老朽行医四十载,从未想过医术可以如此精进。
公主殿下编撰的《急救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