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讨厌的家伙(1/3)
自那夜之后,杜若烟在松山书院的日子,宛若一池静水,偶有微风掠过,泛起细碎涟漪,转瞬又复归平静。
她原以为,爹爹必会因那般荒唐行径大发雷霆,严辞斥责。
可没想到,杜珂竟是对她视若无睹,神色间既无训诫,也无温情,仿佛将她整个人暂时从眼底抹去。
反倒是唤了杜若璞数次,以讲学为名,旁敲侧击地询问过那夜的行踪。
哥哥未曾掩饰,实话实说。
但奇怪的是,从那之后,杜珂便再未追问过她。
她注意到,爹爹这几日行色比往常更加匆促。
白日讲学甫一结束,便有一乘青呢小轿静候于书院门外,载着他匆匆下山。
有人私下传言,与京师公事相关。
杜若烟虽不明所以,却也能察觉,他的重心已不在她这个女儿身上。
至于杜若璞,自那夜失态之后,反倒待她愈发体贴周全,几乎无时无刻不在她身侧,护得紧密。
松山书院无人不晓这对杜氏兄弟的情深义重,“杜晏”与他二人总是并肩而行,形影相随。
可只有杜若烟心底明白,哥哥温润带笑的眼底藏着多少克制的波澜。
那夜的放纵是情难自禁的意外,彼此滚烫的呼吸与战栗的触碰都成了不可复得的秘辛。
他们都清楚,无论于她清誉,还是于父亲仕途,那般情态皆是玩火自焚——尤其父亲正处官复原职的紧要关头。
那日杜珂唤杜若璞前去,除询问当晚之事,更是严辞叮嘱二人此后须谨言慎行,莫授人以柄。
杜若璞何等聪敏,自是心如明镜。
于是,他待她依旧温柔,却严守分寸,再无半分逾越。
杜若烟想来便觉心安。
只要哭包哥哥不再惹事,爹爹也无暇苛责,她的小日子便能静好无虞。
渐渐地,她竟也习惯了书院的生活。
起初的不安与拘谨,慢慢褪去,反倒有些如鱼得水。
她聪慧,举止温和,不出几日便得了书院弟子们的好感。
若说真有什么美中不足,便只剩下书院那头号小霸王——徐子文。
他好似专与她作对,成了她惬意生活里唯一、却格外恼人的波澜。
此人仗着家世与体格,放肆乖张,生来眼高于顶。
见“杜晏”温雅纤弱,总调笑她毫无男子气概,偏偏就要找她麻烦,言语挑衅,甚至几次试图当众奚落。
就在今次的书院春祭上,便闹出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
春祭是书院一年里的大典。
先在先师祠前行礼,焚香献帛,学子们依次跪拜。
礼毕,朗读《大学》《中庸》篇章,提醒众人端正学心。
接着是释菜,用瓜果清水陈列案上,寓意学子当如清泉澄明。
最后才是讲经、校射与分韵唱和,既是祭礼,也是才学与技艺的比试。
晨起,祭礼庄重,学子皆衣冠肃整。
“杜晏”跪列其中,随众一同行礼,心底自觉敬畏,不敢有丝毫怠慢。
徐子文却在侧目打量,眼神里带着几分看热闹的意味。
及至午间会讲,张山长发题:“《中庸》有言——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身。
诸君以为如何?”
南北学子立场不同,争辩不休。
南方多言心正为本,北方则重技艺为先。
杜若烟心思细腻,便起身引《诗》《礼》为据,娓娓而谈:“君子行射,不在一矢之中,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