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1/3)
辛月心想明日一大早,大家都要回老家,哥哥定然也没时间检查作业,等他回书院的时候再塞给他,这样他看到了便是生气,人也不在家,哈哈哈。
如今辛家和杨家是姻亲,辛长平中举这种大事也得给杨家报喜一番,明日大家要回长河村,宋氏便交待胡大娘不用来家里,只帮着去一趟杨家报个喜。
次日他们还没到村口呢,就被走出三里外等候的族人团团围住。
乡试三年一次,整个贺州不过取几十人,摊到东安府还不足十人,再摊到潍县,有时一两个,有时一个也无,这么多年下来,潍县县志记载的本县中举之人也不足百人,中进士者更是不足十人。
如今整个潍县活着的举人也就十多个,还有几个是垂垂老矣的白发翁。
像辛长平这样三十多岁的举人,并不算年纪大,而且他排名还靠前,就是不读书的人都知道这名次是很有机会能中进士的。
辛氏这么一个小宗族,出了个年轻有前途的举人,起码在这个潍县里,大家都得给几分面子,不可能明面上与辛氏为难。
所以整个辛氏的族人除了年老不良于行的,和年幼步伐不稳的,便只有族长辛祝陪着辛丰收在祠堂等候,其余人全都走出了三里地来迎接族里的举人老爷。
辛长平见状哪还能在车上坐得住,一家人连忙下车,辛长平被一群长者和同辈围上来恭维,宋氏则被族里的媳妇们众星拱月。
辛姑母小心的护着怀里的年哥儿,捂着他的耳朵,人多嘈杂,怕小儿受惊。
辛月牵着郭玉娘,与辛盛走在后面,见此情形不禁叹了一句:“难怪人人都要衣锦还乡。
”
辛盛上回考上府试案首,族人也都高兴的为他庆祝,可和今日之态相比,却有云泥之别。
辛月作为商行的管理人,这几个月来往于长河村颇多,族人都知晓她的身份,对她也很是尊重,原先那个试图挑拨郭玉娘和辛月关系的女孩,都被家里教育得每回见着辛月都低眉顺目。
辛月一个心智成熟的成年人不可能和一个小女孩计较,对他们家和对别人家没有什么区别,几次下来那家人才不再战战兢兢。
可对辛月的尊重和对辛长平的尊重还是区别很大的,虽然辛月能带着他们发家致富,而辛长平考取功名,不论是举人,还是未来中进士,可能他们一辈子也不会求辛长平做一件事,却依然会觉得辛长平比辛月要厉害得多。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话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不是百余年的兴商能瓦解的。
就好像潍县明明最富的是褚家,可杨家有两个进士老爷,三个举人老爷,潍县第一的世家大家只认杨家。
明明上回辛盛的宴席上,大家还敢上来和辛长平喝酒,这回大家没一个敢让辛长平喝醉的,除了一开始族长举杯相贺,辛长平喝了,之后来祝贺辛长平的人都是自己一饮而尽,却拦着辛长平说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