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二凤想让荀子当老师(2/3)
看这些学生们五花八门的研究方向就知道,荀子十分豁达,并不干扰弟子们的道路选择。
他甚至曾经来过秦国考察,会见过昭襄王和秦相范雎,但未被重用。
他也曾应春申君的邀请,担任兰陵令,临走之前还给春申君修书一封,告知自己的去向。
春申君黄歇再三挽留,荀子坚持道:“老夫只是去秦国看一看,若秦王如昭襄王一般,对儒者不屑一顾,那便作罢,回程便是。
”
“那恐怕要让先生失望了,不曾听闻秦王重视任何一个儒者。
反倒听说先生您的弟子,那个叫李斯的,在丞相吕不韦门下修书,得了秦王青眼……那李斯,是言法的吧?”
荀子着实为这番话犹豫了一下,李斯虽是他的弟子,也有信往来,但离得太远,反而不如春申君消息灵通。
秦王如此重法家,那信儒的概率就不大了,可荀子偏偏是儒法并重的,他这个奇特的主张很难得到君主重用。
“老夫还是想去看看,无论如何,看了才会安心。
”
“那便祝先生得偿所愿。
”
不管春申君是不是真心祝愿,荀子都领他的情,告辞而去。
一路长途跋涉,舟车劳顿,好不容易到了咸阳,联系上了李斯,却得知秦王不在。
“王上在雍城举行加冠礼,一时半会回不来。
”李斯忙解释道,“先生在这里住下,等待一段时日吧,咸阳最近颇为热闹。
”
“秦王大约何时回宫呢?”荀子问。
“尚未可知。
”李斯迟疑道,“最近发生了一场叛乱……”
他把能说的部分都和荀子说了,当然,稍微润色了一下,强调了秦王的料敌在先和英明果决。
“雍城发生了叛乱?叛军离咸阳很近?”浮丘伯很惊讶,“我们这一路走来,并没有发现什么异常啊。
”
“所以我才对王上推崇备至。
”李斯笑笑,不无骄傲道,“无厚入有间,游刃必有余。
[1]能将这样突如其来的叛乱处理得迅疾如风,未乱先治,甚至不影响商旅过路、黔首春耕,怎么能不算明主呢?”
荀子深以为然,对秦王越发改观。
山东六国有不少学者,对秦国都有那么点儿偏见,总觉得秦国除了会打仗就是会打仗,言必“虎狼之秦”,骂必“西夷”,但仔细数一数,从孝公时代开始,秦国就吸收了挺多他国的人才了。
卫国的商鞅,魏国的张仪,赵国的李冰,魏国的范雎,卫国的吕不韦,楚国的李斯……
鉴于卫国的存在感堪比无花果的花,并且十几年前就被魏国兼并得差不多了,如果这年代秦国能开直播间,一定会喜气洋洋地表示:“感谢榜一魏国送来的人才!你们魏国真是人才输出大国呀,秦国的崛起和强盛有你们一半功劳!”
荀子本打算在咸阳安然等待,但是过了几日,李斯带回了不妙的消息。
“公子受伤了,这下遭了,王上怕是要在雍城耽搁很久了。
”李斯深深叹息。
“秦国的公子?”荀子不解,“秦王才到加冠的年纪,公子定然年幼,不呆在咸阳宫,怎会在雍城受伤呢?”
因为昌平君太损,他想挟公子以令秦国。
但孩子他有腿,他会跑啊!
他太聪明,根本关不住啊!
李斯露出一言难尽的表情,作为从来没教过一天、只收过各种果子的挂名老师,简单地总结道:“公子是伤在叛军手里,王上甚为在意,想来伤得不轻,需要时日好好休养。
”
他心中挂念,还偷偷绕到井水不犯河水的赤松子院子那里,问及公子的现状。
“血光之灾,但性命无忧。
”赤松子神神叨叨道,“你要是有空呢,就去雍城走一趟,不亏。
”
李斯确实意动,作为荀子的学生以及公子的预备老师,他带自己的老师去看看自己受伤的学生,合情合理吧?
于是他们就到了雍城。
“世民见过荀先生。
”四岁的小朋友从尊贵的座驾上落地,规规矩矩地单手拱了拱,乖巧低头,而后扬起笑脸。
“不敢当公子大礼。
”荀子微微而笑,温和打量,“见过王上、公子。
”
秦王身量高大挺拔,玄衣佩剑,英秀端严,湛然若神,比当年荀子见过的昭襄王更年轻,气势却丝毫不逊,宛如一把凛然含威的宝剑,尚未出鞘,就已经让人心旌神摇。
公子披着毛绒绒的狐皮斗篷,赤红的颜色衬得苍白的小脸气色稍好了点,明明有伤在身,却并不显得憔悴颓唐,眼睛明亮而有光彩,看人的表情灵动慧敏,像一只可爱的猫科动物。
李斯与浮丘伯也跟着行礼,嬴政提醒孩子道:“你还没有跟客卿见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