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2/3)
。
楚天青有些紧张,却还是走上前去,用英文打了个招呼,说了一声“你好”。
然后,她也没词了。
楚天青的英语口语并不是非常流利,因为她从来没有特意训练过自己的口语表达,平时有空的时候,她总是在研究物理和数学,几乎不会特意学习英语。
纪明川和众人简单打过招呼,又在楚天青旁边坐下,楚天青小声问他:“你的英语口语怎么样?”
纪明川放下书包:“也就还行,和你差不多。
”
楚天青点头。
纪明川又低声说:“他们要是都说文言文,我就能侃侃而谈了。
”
楚天青忍不住笑出声来,紧张的情绪烟消云散。
她拉开书包拉链,拿出笔记本和签字笔,放在桌上,深吸一口气,调整自己的状态,准备迎接即将开始的寒假第一课。
下午两点半,助教老师准时走进会议室,为大家简要介绍今天的实验流程。
老师全程使用英语讲解,语速平稳,语调清晰。
楚天青认真听着,一边飞快记笔记,一边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思路补充。
课堂氛围意外地宽松,老师也鼓励大家提问。
几个同学举起手来,老师会耐心回答他们的问题,也会在白板上画图讲解。
随后,老师抛出了一个难题,楚天青犹豫了一瞬,在心里默默组织好语言,片刻后,她举起了手,主动要求回答问题。
老师微笑点头。
楚天青站起身来,说话的语速不算快,却比她想像中要顺畅许多。
她才刚讲完,老师就给她鼓了几下掌,脸上的笑容更温和了。
此时,下课铃恰好响起,会议室里多了些交谈声。
楚天青转头看向纪明川,悄悄问:“我刚才的发言,还可以吗?”
纪明川一本正经地回答:“非常好,我简直想写一首诗恭喜你。
”
“啊?”楚天青虽然惊讶,却也欣然接受,“那你就写在我的笔记本上吧。
”
纪明川接过楚天青的笔记本,诗兴大发,翻到最新一页,在白纸上写下:“山长水远到新城,胸有丘壑话自成,忆君当日才思妙,群英会里盛名高。
”
他大笔一挥,又写了一个诗题《全世界无人可敌》。
纪明川好意思写,楚天青不好意思看。
她笑了几声,脸颊逐渐泛起一片红晕。
“你写得太夸张了……”她把笔记本合上,笑着趴在桌上,用手臂挡住自己发烫的脸颊。
纪明川竟然也跟着趴了下来,左侧手臂略微靠近她。
两个人就这么趴在桌边,都忍不住笑,真像是两个只会傻笑的笨蛋。
下午三点半,第一堂课正式结束。
助教老师给每个人发了一份实验手册,内容详尽而实用。
发完资料后,老师带着所有人穿过走廊,乘坐电梯前往量子科技实验室。
实验室位于顶楼,玻璃墙后透出明亮的灯光,隐约能听见仪器运转时发出的轻微嗡鸣。
到了门口,助教老师简单交代了几句,便转身离开,把他们留给了实验室的工作人员。
几位穿着实验服的师兄师姐迎了上来,走在最前方的一位男生摘下口罩,露出一张线条分明的面庞。
他做完自我介绍后,视线在众人中扫了一圈,落在了楚天青和纪明川身上。
楚天青往前走了一小步,开口说了一句:“您好。
”
对方也笑了,点头回应:“我叫况志豪,比你们大五岁。
”
楚天青很自然地回了一句:“况师兄好。
”
实验室里的气氛还算放松,楚天青心里却有些不安,也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她把实验手册抱在怀里,努力让自己看起来更镇定一些。
“你们有什么不懂的,来问我,我都会帮你们。
”况志豪的态度非常友善。
楚天青连忙道谢:“感谢师兄!我不太会说英语,也不认识别的同学,平时最多只能说一句‘hello’,能和你说中文真是太好了。
”
之后的几天,师兄师姐们都很客气,说话时,都很有礼貌,交接时,也尽职尽责,但他们的态度有些微妙,始终带着一点淡淡的疏离感。
楚天青非常理解他们,毕竟,她只是一个短期实习生,不是他们的直系学妹,平时她总是忙着做实验,也没时间和他们闲聊。
他们在实验室共事已久,早就形成了自己的小圈子。
对外来的新人而言,想要融入其中,并不容易,就像在一家大公司里,新人很难在短时间内进入核心圈层。
过完这一个寒假,楚天青就要回国了,以后和他们也不会再有交集。
因此,双方心照不宣,将关系维持在一个礼貌却不过分亲近的范围内,就像食阁里共享一张桌子,却各自低头吃着石锅拌饭的陌生人。
楚天青一点也不在意这些小事,她只关心自己的实验数据。
偶尔遇到一些问题,她会请教况志豪。
况志豪性格温和,总是愿意放下手中的事,走过来耐心听她讲述。
楚天青有时会在数据接口、测量误差等细节上提出疑问,况志豪总能迅速抓住关键点,给出准确的解答。
楚天青对他渐渐生出一种信任感。
实习的任务早在假期前就已经敲定了,楚天青和纪明川主要负责量子信息传输模块的改进,许月亭和万沐春偏向理论模拟,每天的实验从下午三点准时开始,一直持续到晚上六点。
楚天青的思路一贯清晰,动手能力也很强。
纪明川虽然偶尔话多,但在数据处理方面格外细致,两人配合得十分顺畅,实验的推进速度甚至比预期更快。
楚天青的操作结果总是全组最佳,导师看了都忍不住点头。
当然,这也是因为她基础扎实,经过大学一个学期的训练,她不仅掌握了各种实验技巧,也把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了,早在寒假开始之前,她就花了许多时间钻研量子信息传输。
如今能在项目中取得突破,不过是水到渠成,她已经为这一刻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三天后,楚天青根据一次异常的数据浮动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参数假设。
她花了整整一个下午写完模型,又用程序跑了一轮模拟,模拟结果出人意料,比原先的设想精度提高了一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