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2/3)
文学的代表作家、诗人,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的维克多·雨果,在他的巨着《悲惨世界》里的人物,抛弃芳汀母女的多罗米埃,也曾经引用声梭的这种高论,为自己始乱终弃的行为辩解。
所以,爱尔兰诗人、小说家,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积极参与者詹姆斯·斯蒂芬在《自由·平等·博爱》一书中说:“我在读卢梭的《忏悔录》时发现,几乎很少有文学作品能像他对人类表达的爱那样让人恶心”,也从侧面印证了卢梭这种行为的可耻。
对于这两位久负盛名的大哲学家,我个人只能说,确实,他们在人类思想上的自由想象,让人类对于人之所以为人的思考更加的成熟,但是,这种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无疑还是没有冲破人性上的枷锁,那种与生俱来的基因里自带的枷锁。
思想上的禁锢和藩篱,你要想打破它,只管尽情的放纵就好了;但是,人性肉体上的镣铐和枷锁,刚好相反,你要是放纵了,看似自由,但却是深陷于其枷锁之内,这种枷锁的打破,需要的不是放纵,而是节制。
你只有节制了,才是真正的打破了人性在肉体上就是让你‘自由放纵’的这个枷锁,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人;所谓‘低级的快感,靠放纵就能实现;但高级的快感,只能通过节制抵达’。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类具有自由的本质,但是在人类社会中,每个人都需要与社会签订契约,为社会做出贡献,才能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因此,虽然在人生中,我们拥有自由,但是我们的人生轨迹却受到各种限制和约束,这些限制和约束构成了我们的枷锁。
这句话表达了卢梭对于人类社会的理解和反思,他认为人类社会是通过契约建立起来的,人们通过契约来保证自己的自由和安全,同时也要遵守社会的规则和法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因此,人生虽然具有自由,但是无时不在枷锁之中,我们需要在社会的规则和法律范围内活动,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这句话如同一面明镜,照出了人性的矛盾与挣扎。
自由,这个被无数人追逐的幻影,究竟是什么?是脱僵的野马还是被驯服的良驹?
迎着透过车窗喷涌而来的微风,宁致远的脑海里不禁又闪现出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面,安迪等人在楼顶在夕阳的映照下,惬意的喝着啤酒的画面。
整个的镜头一气呵成,舒缓流畅,里面充满了自由与枷锁的对立,也正是有了‘与前面一段和警长的对峙形成的紧张气氛’作为枷锁跟‘一种黄昏下和谐平静的瞬间’愉快的自由所形成的对比,才让人感受到岁月静好,甚至一时间忘记了这个场景所在的情境是在监狱里面。
这中间还有一个自由与枷锁强烈的对比,那就是虽然后来原本‘刚正不阿’、处处监管他们的警长在利益面前放下自己的‘身段’,满足了他们要和啤酒的要求,但在他们畅快的喝酒聊天的过程中,这个警长还是强行穿插了一段。
这一段,明显带有一点讽刺,却也突出了自由与枷锁的对立。
假设不用警长从中间走过的画面,只是一群人围在一起,享受‘在自家阳台修屋顶的感觉’,也不是不可以,但警长的强行穿过更符合警长的人物形象,因为这就是属于警长自带的‘枷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哪怕是在他们休闲时也忍不住要强行插一脚,来树立自己的威严形象,打肿脸充胖子。
可警长的介入也没有影响到大家都好心情,大家只是相视一笑,把警长的话当耳边风,这个情况是之前没有的,更体现了当时大家的自在,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自由之光才真正肆无忌惮的绽放出来。
其他人的所有的画面都放进了一个镜头里,前面的一整段长镜头是安迪看在眼里的,仿佛那一刻他只是个旁观者,劳作后休息的普通人,不是囚犯,对面的是他的同事不是狱友,他们只是坐在一起享受这短暂的时光,一整段的长镜头正是对当时人物的心境——freedom的真实呈现。
这里面有一个很巧妙的设计,安迪的近景镜头不是长镜头的一部分,是紧接着单独接的一个镜头,这恰好应证了安迪的那句‘他这么做不是为了讨好警长,不是为了讨好狱友,而是为了让自己享受那一刻的自由’;
在那一刻他是完全自由的,没有旁人干扰的,其他人一起坐的包围圈也不是一个完整的圆圈,而是呈开放态度,没有背对着他,还有人上前问他喝不喝啤酒,安迪表示拒绝,仍坐在一边。
安迪既不在他们所享受的自由之中,却也不在自由之外,他有属于他自己的自由,就像电影里所说的那句着名的台词——‘有些鸟儿是注定关不住的,因为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沾满了自由的光辉’!”
或许,真正的自由不在于挣脱所有的枷锁,而在于如何在枷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
这不禁让宁致远陷入了更深入的思考、更遥远的回忆。
车窗外的云朵,缓缓的在天上飘着;那悠闲地飘动,仿佛在嘲笑着宁致远被困在这方寸之地。
自由,这个词在宁致远的心中翻涌,却像一串遥不可及的音符,好像自己本身拥有过它,如今失去了;又好像自己从来都没有真正拥有过。
宁致远想到了自己小时候,乡间的田野总是那么的空旷,‘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那时候,贫困的农村是没有正儿八经的风筝的,那就拿根绳,拴着白色的塑料袋,驰骋在乡间田野上,如同一只无忧无虑的小鸟,在蓝天自云下自由翻翔。
清晨可以跟着下田的父母,踏着露珠在草地上奔跑,看池塘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下雨的时候,随手就可以摘只荷叶,看着雨滴在荷叶上慢慢滑落,真的是‘平湖几里风香荷,荷花叶上露珠多’。
傍晚,可以跟小伙伴追逐着夕阳在田野间戏耍,那时的天空是那么辽阔,空气是那么清新,连呼吸都是一种享受;那时的夜晚,更是一种享受,真的是‘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满眼的星辰大海;真的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那时宁致远曾天真地以为,这份无拘无束的自由会一直陪伴着自己。
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宁致远逐渐感受到一种无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