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装点儿动物(1/3)
周一,文化局的赵主任接到了一份由薛京亲自配送的超额惊喜。
一早,赵主任还没到单位,薛京就已经他的办公室门口等候多时,第一眼见到薛京,赵主任表情还很臭,恨不得把白眼翻到天花板上,可是等到他粗略翻了翻薛京带给他的报告,脸色立刻回春。
十五分钟后,他捧着手里的文件夹爱不释手,反复咂舌称叹,“哎呀小薛,你这开头写得很不错嘛!”
赵主任说着,想要拍他的肩膀,可是手臂举起很重,落下时却非常轻柔,似乎是生怕惊动他的思绪那样在他的肩膀上掸了掸道:“才一周就写了这么多?还这么深刻?这是打算扩大篇幅吗?”
薛京笑着点点头,三好学生望老师一样乖顺,其实装订好的文字哪里花费了一周,这两万字是他昨天在酒店里熬出来的。
窗外刮了一天的沙尘暴,连窗台内的地毯上落了一层黄色的尘,可薛京完全没被恶劣的天气和刺鼻的味道影响,坐在书桌前整整打了十二个小时的字。
中途短暂休息颈椎,饭都不吃,还是对着笔记本电脑,喝着廉价的茶包来回推敲造词遣句。
上一次他有这种迫切要完成作品的冲动,是哈月咬伤了他的手腕。
那个夏天,他右手裹着渗血的绷带,花费十天就完成了《午后天台》的初稿。
手指像是上了发条,完稿后立刻患上了急性腱鞘炎。
看到薛京点头,赵主任苦笑参半地吸了一口气,来回踱步一圈,又有些为难地坐回了办公桌后,“可是咱们之前那个价格……不能再高了。
”
报告的内容确实是很好,出于私人欣赏的角度,他倒是想为学弟多做些什么,但是局里的事儿,丁是丁卯是卯,已经定下的费用,不能再多申请,这是规矩。
“哎。
”将报告搁在桌上,赵主任叹了口气。
“也不瞒你,咱们局里的情况就是这样,说是文化局,但系统改革后广电旅游才是大头,市里也没有在经营的出版社,主管的下属单位,就是一个便民图书馆。
”
“不怕你笑话,那规模怎么说呢?连大城市随便的一家星巴克都抵不上。
藏书都是求爷爷告奶奶找企业捐的。
”
“所以你看,就算是你这边扩大篇幅,字数变更,交稿过来也是按当初和作协订好的价格。
不能再按字报价了。
”
绥城虽小,但赵主任毕竟也算是文艺圈里的人,他开会开得多,茶余饭后道听途说也多,知道有些名气的作者都是怎么跟出版社握拳交易的。
作家经纪人在国内还不算成型的职业,但是版税阶梯制已经成为业内不成文的共识。
他自己是学文化的,也认同作家的作品花了心血,应该得到理所应当的报酬,现阶段国内市场版权意识这么差,他势必需要为作者群体多出点力,但很遗憾,这种水涨船高的合作方式,在绥城文化局不存在。
局里是真清贫。
人往高处走,没有好待遇就没有好人才,这也是为什么经济发展差的地方总是留不下常住人口。
长此以往,恶性循环。
说完这些话,赵主任推了推眼镜,又叹了口气,从座位上起身,收拾起即将去往临城开会的物品。
会议本,钢笔,笔记本电脑,茶杯和枸杞依次搁进包内。
他笃定,薛京这篇待完成报告是要泡汤了,学弟撂挑子,他还得赶紧去联系下一个能接活儿的作者,毕竟流水的临时工,铁打的硬指标。
地球少了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