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城破(3/3)
刺史臧旻的赏识,被推荐为盐渎县丞,此后又先后转任盱眙县丞和下邳(今徐州市睢宁县古邳镇)县丞。
县丞是县令(县长)手下的长吏之一,秩比二百石至四百石,除了辅佐县令(县长)之外,还能够全权执掌县里的仓、狱之事,地位较高。
这对于弱冠之年的孙坚而言,无疑是一次巨大的锻炼机会。
在担任三地的县丞期间,孙坚勤勤恳恳,不仅得到了三县民众的爱戴,也引起了时任右中郎将的汉末名将朱儁的关注。
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天下大乱。
朝廷命车骑将军皇甫嵩和右中郎将朱儁率部平叛。
早就对孙坚欣赏有加的朱儁随即向朝廷推荐孙坚担任佐军司马,随同自己一起参与战斗。
佐军司马,秩比一千石,为将军、中郎将的主要属官之一,主领兵协同作战。
至此,孙坚正式成为东汉军队中的一员。
在平定黄巾的战斗中,孙坚作战勇猛,不仅多次击败黄巾,多次立下战功,还在宛城(今南阳)之战中身先士卒,率先攻破该城,得到朱儁的称赞。
此战过后,朱儁表奏朝廷任命孙坚为别部司马。
与佐军司马一样,别部司马秩比千石,但手下有一定数量的士卒,具备独立作战的能力。
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凉州地区出现大规模叛乱,朝廷命司空张温为代理车骑将军平叛。
由于在平定黄巾之乱中的突出表现,孙坚又受到张温的垂青,作为大军的参谋参与战斗。
不过,由于破虏将军董卓的消极应对,朝廷大军未能在战斗中取得胜利。
孙坚向张温提出将董卓处死以正军纪的建议,却并未得到张温的采纳。
虽然张温没有诛杀董卓,但这也为日后董卓为了遮掩这段历史,借故杀死了张温。
不得不说,书生有时候真的不适合领军,太过理想主义。
战后,不少朝臣对于孙坚提出的诛杀董卓的建议大为欣赏,便向朝廷推荐孙坚入朝为官并担任议郎之职。
至此,孙坚不得不离开军队,在京城洛阳任职。
与秩比千石的别部司马相比,议郎的俸禄较低,仅有六百石,虽然能够参与朝政议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但这显然不符合孙坚的性格,他一直等待着能够再度跃马疆场的机会。
到了灵帝中平四年(公元187年),孙坚的机会终于来临。
当时,长沙郡人区星发动叛乱,围攻郡县。
朝廷随即任命孙坚为长沙太守,赶赴长沙平叛。
与区区六百石且无实权的议郎相比,太守则是秩比两千石的高官,全权责任郡中的军政事务。
孙坚卯足了劲,立志不辜负朝廷的重托,尽早平定叛乱。
孙坚来到长沙以后,立即招募兵勇,对叛军展开较量,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便将区星歼灭。
不仅如此,孙坚还出兵零陵郡和桂阳郡,平定了两郡的叛乱。
这一出色战绩也得到了朝廷的高度称赞,孙坚因此被朝廷进爵为乌程侯。
乌程,在孙坚的家乡吴郡境内,位于富阳县东北。
朝廷对孙坚的这一次封爵,显然是对于孙坚平定三郡叛乱的奖赏。
孙坚就任长沙太守仅仅两年后,东汉朝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权臣董卓控制朝廷,以袁绍为后的地方实力派建立关东联军与董卓交战,孙坚也加入了关东联军的队伍。
在此期间,孙坚从长沙北上,先后诛杀荆州刺史王睿和南阳太守张咨,终于与关东联军会合,并与董卓展开了激烈交锋。
但自从陈琦来了之后,一切都变了,先是陈琦以一己之力对敌董卓,后者虽然依旧选择了退避,但同样选择了火烧洛阳,但井中捞玉玺的事与孙坚就没有了关系,相对的也算是救了他的一条命。
不过,攻城的事捞不到,追击西窜之贼总归还是可以的吧?所以,孙坚带着黄盖、祖茂、程普、韩当四将,领着八千骑兵,就来追杀董卓。
喜欢逃生三国请大家收藏:()逃生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