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登泰山(2/3)
开始顺着(中谷)进去.道路不到一半,翻过中岭(黄岘xiàn岭),再沿着西边的那条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顶巅。
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山谷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峰)。
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
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
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板石阶几乎无法攀登。
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颖(朱孝纯的字)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
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而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
天边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
太阳升起来了,纯正的红色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
有人说,这(就是)东海。
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照到日光,有的照不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日观亭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又有一座碧霞元君(东岳大帝的女儿)庙。
皇帝的行宫(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所)就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
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
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
山上石头多,泥土少。
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圆形的。
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
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
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什么)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
陈琦从没有去过泰山,他的母亲在世的时候,曾经在单位的组织下,去过泰山旅游。
孩提时的陈琦非常羡慕母亲,因为母亲是那个家庭里唯一游览过五岳+黄山+庐山的一个人。
陈琦也只是游过衡山。
也就是所谓的南岳而已。
想不到从未去过泰山的他,竟然在游戏中完成了登临泰山的心愿。
脑子里胡思乱想着,陈琦于是信口拈来,把晋朝陆机的《泰山吟》读了出来:泰山一何高,迢迢造天庭。
峻极周已远,层云郁冥冥。
梁甫亦有馆,蒿里亦有亭。
幽涂延万鬼,神房集百灵。
长吟泰山侧,慷慨激楚声。
荀顗跟在陈琦身后,陈琦每颂一句,他在那里默记一句。
待到了山顶,问观中道士要了简竹与刻笔,把陈琦方才所读悉数记了下来。
那东岳观中主持,见荀顗要了简竹、刻笔,知道这是要记录一些东西,便跟随在左右打一个下手辅助。
不得不说,泰山那是一个真的高,一千五百余米的高度,426平方千米的长度,雄壮巍峨,犹如山中的天子,气宇豪迈。
其实泰山在五岳中并非是最高的,她的高度其实还没有西岳华山(2154.9米)和北岳恒山(2016.1米)高,在陈琦看来,无非是占了平原高山的原因。
又因为东方是生命之源,希望和吉祥的象征。
而古代中国先民又往往把雄伟奇特的东岳视为神灵,把山神作为祈求风调雨顺的对象来崇拜,于是,地处东方的泰山便成了“万物孕育之所”的“吉祥之山”、“神灵之宅”。
受天命而帝王的“天子”更把泰山看成是国家统一,权力的象征。
为答谢天帝的“授命”之恩,也必到泰山封神祭祀。
相传远古时期,黄帝曾登过泰山,舜帝曾巡狩泰山。
商周时期,商王相土在泰山脚下建东都,周天子以泰山为界建齐鲁;传说中秦汉以前,就有72代君王到泰山封神,此后秦始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