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登泰山(3/3)
(前219年)、秦二世、汉武帝(前110年、前109年、前106年、前104年、前103年、前98年、前93年、前89年)、汉光武帝(56年)、汉章帝(85年)、汉安帝(124年)、隋文帝(595年)、唐高宗(666年)、武则天、唐玄宗(725年)、宋真宗(1008年)、清帝康熙、乾隆等古帝王接踵到泰山封禅致祭,刻石纪功。
自秦汉至明清,历代皇帝到泰山封禅27次。
历代帝王借助泰山的神威巩固自己的统治,使泰山的神圣地位被抬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皇帝的封禅活动和雄伟多姿的壮丽景色,历代文化名人纷至泰山进行诗文着述,留下了数以千计的诗文刻石。
如孔子的《邱陵歌》、司马相如的《封禅书》、曹植的《飞龙篇》、李白的《泰山吟》、杜甫的《望岳》等诗文,成为中国的传世名篇;天贶殿的宋代壁画、灵岩寺的宋代彩塑罗汉像是稀世珍品;泰山的石刻、碑碣,集中国书法艺术之大成,真草隶篆各体俱全,颜柳欧赵各派毕至,是中国历代书法及石刻艺术的博览馆。
泰山文化遗产极为丰富,现存古遗址97处,古建筑群22处,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15]
泰山是黄河流域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很早以前,泰山周围就被人类所开发,泰山南麓的大汶口文化,北麓的龙山文化遗存,便是佐证。
再早还有5万年前的新泰人化石遗存和40万年前的沂源人化石遗存。
战国时期,沿泰山山脉直达黄海边修筑了长约500千米的长城,今遗址犹存。
泰山与孔子活动有关的景点有孔子登临处坊、望吴圣迹坊、孔子小天下处、孔子庙、瞻鲁台、猛虎沟等。
神山、文化宝库泰山有“五岳之首”、“五岳独尊”的称誉。
它是政权的象征,成为一座神圣的山。
泰山宗教发祥久远,佛教于4世纪中期传入泰山。
后赵永宁二年(351年)高僧朗公首先到泰山岱阴创建了朗公寺和灵岩寺。
魏晋南北朝时期,泰山较大的寺院有谷山玉皇寺、神宝寺、普照寺等。
着名的泰山经石峪是北齐人所刻的佛教经典《金刚经》。
唐宋时,灵岩寺极为鼎盛,唐宰相李吉甫反把泰山灵岩寺称为天下“四绝”之一。
泰山道教早在战国时就有方士隐居岱阴岩洞;秦汉后祠庙林立,现存有王母池(群王庵)、老君堂、斗母宫(龙泉观)、碧霞祠、后石坞庙、元始天尊庙等。
其中以王母池为最早,创建于东汉建安二十五年(220年)以前;以碧霞祠影响最大。
[1]泰山是王母娘娘神话传说的发祥地。
早在魏晋时期就建有王母池道观。
王母池位于泰山南麓环山路东首,古称“群玉庵”,又名“瑶池”。
三国魏曹植有“东过王母庐”的诗句,唐李白有“朝饮王母池”的吟咏。
诗人王心鉴在《登岳》一诗中亦有:“优游沐清风,骋怀啸岱山。
汉柏揖朝华,秦松别暮烟。
云海洗心尘,天路褪狂狷。
由来访胜境,乾坤此为巅。
”的诗句赞之。
泰山崛起于华北平原之东,凌驾于齐鲁平原之上,东临烟波浩淼的大海,西靠源远流长的黄河,南有汶、泗、淮之水,与平原、丘陵相对高差1300米,形成强烈的对比,因而在视觉上显得格外高大的节奏感和“一览众山小”的高旷气势;山脉绵亘100余千米,盘卧426平方千米,其基础宽大产生安稳感,形体庞大而集中则产生厚重感,大有“镇坤维而不摇”之威仪。
所谓“稳如泰山”、“重如泰山”,正是其自然特征在人们生理、心理上的反映。
六朝任昉《述异记》载,秦汉时,民间传说盘古氏(远古时开天辟地,代生万物的神人)死后头为东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
盘古尸体的头向东方,而且化为东岳,泰山就成了当然的五岳之首了。
这显然是根据《五行》、《五德》学说创作的神话故事,反映了泰山独尊五岳的历史背景。
喜欢逃生三国请大家收藏:()逃生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