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包拯查案(3/3)
在其中的官窑瓷片,“这是从走私粮船上查获的。
”瓷片边缘锋利如刀,映出赵祯苍白的脸。
他认出这是去年变卖的“雨过天青”瓷瓶残片,当时他亲自盯着宫人装箱,每箱都盖着御玺,如今却成了敌国的“贡品”。
“还有这个。
”杨衮向前一步,呈上用油纸包着的金锭,“寿昌宫的陪嫁金,臣在女真细作的营帐里见过同样的纹样。
”金锭上“慈宁”二字被磨去大半,却仍能辨出刻痕。
赵祯的指尖突然颤抖,那是母后临终前留给皇后的体己钱,竟被熔了铸成通敌的财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殿外突然传来喧哗,几名禁军拖着浑身血污的王伦扔进殿内。
这人前日还在黄河渡口指挥走私,此刻却被铁链锁喉,发髻里卡着水草,左耳已被割去——那是包拯为防止他咬舌自尽,先一步施的刑。
“陛下饶命!”王伦膝盖砸在碎瓷片上,血珠溅上赵祯的龙袍,“都是张昪指使的!他说……说枢密院早就通了女真,粮草早该断了……”
“住口!”韩琦的佩刀出鞘三寸,寒光映得王伦瞳孔骤缩。
包拯却抬手按住他的刀柄,目光落在赵祯骤然绷紧的下颌线——皇帝耳后青筋暴起,像极了三年前处决贪腐漕官时的模样。
“继续说。
”赵祯的声音轻得像片羽毛,却让殿内温度骤降。
王伦浑身发抖,额角的血混着泥沙滴进眼里,却不敢眨眼:“张昪说……说韩大人的长子在代州,若不配合……就把他捆在粮车上当靶子……”
这句话如同一记闷雷,炸得韩琦踉跄半步。
包拯瞥见他攥紧的拳头,指缝间渗出的血正滴在账册“杨信军粮”那页——去年冬日,正是韩琦长子韩忠彦请缨押运粮草,至今仍在代州驻守。
“陛下,臣……”韩琦的喉结滚动,却被赵祯抬手打断。
皇帝起身走向王伦,龙袍下摆扫过满地狼藉,在犯人面前停住。
王伦仰头望着御案上的传国玉玺,忽然想起走私船上那些刻着“枢密院”的粮囤——原来从一开始,他们借的就是皇帝的名,吃的就是大宋的根。
“知道朕为何用‘剥皮萱草’?”赵祯忽然蹲下,指尖捏住王伦的下巴,“太祖皇帝说,贪官的皮比城墙厚,得晒透了,才能让百姓知道,什么叫‘触朕逆鳞者,死’。
”
“陛下,且慢。
”包拯突然出列,从袖中取出半枚玉佩,“这是在张昪地窖发现的,暗纹与……”他看向韩琦,“与枢密院调粮密符的纹路一致。
”
殿内空气瞬间凝固。
韩琦望着那枚玉佩,只觉舌根发苦——这是三年前他为整顿漕运特制的密符,共制十二枚,分发各转运使,如今却成了构陷他的证据。
赵祯的目光在他脸上游移,像在审视一幅被虫蛀的古画,熟悉的笔触间,尽是陌生的裂痕。
“臣请陛下彻查。
”韩琦解下腰间金鱼袋,重重放在御案上,“若密符被伪造,或被人盗用,臣愿以全家性命担保,枢密院绝无通敌之理!”他转身望向杨衮,“杨小将军可作证,臣昨夜子时还在推演粮草路线,直至听闻承平仓失火……”
“臣愿为韩大人作证。
”杨衮单膝跪地,铠甲碰撞声惊得梁上灰雀扑棱而起,“昨夜丑时,臣奉祖父之命向韩大人请教驮粮木牛之法,直至卯时方离。
”少年将军抬头时,赵祯看见他衣襟上的桃花血迹已凝成暗紫,像朵开在死人脸上的花。
赵祯盯着御案上的金鱼袋,忽然想起韩琦长子出生时,自己亲赐的长命锁上,也刻着同样的鱼纹。
他伸手抚过账册上的血痕,那是韩琦为抢出证物被刺客划伤的——当时这人用身体护住账本,后背被砍出三道血口,却仍死死攥着那叠纸。
“传钦天监。
”赵祯突然开口,“今日午时三刻,在午门开炉熔金。
”他望向殿外越来越盛的春光,桃花已落尽,枝头结出青涩的小桃,“让百姓都来看看,朕如何用贪官的金,铸百姓的碑;用硕鼠的血,祭将士的魂。
”
韩琦弯腰拾起地上的密符玉佩,指腹擦过刻痕间的泥垢。
他闻到包拯身上还带着的黄河水汽,混着自己袖间的霉粮味,忽然觉得这金銮殿里的香气太浓,浓得盖过了战场上的血腥,和老百姓锅里的菜粥香。
“退朝。
”赵祯的声音里带着疲惫,却比晨起时清亮许多。
他看着韩琦捡起金鱼袋重新系上,看着包拯将尚方宝剑插回腰间,看着杨衮衣襟上的桃花随着呼吸轻轻颤动。
殿外的风卷着新叶吹进来,他忽然想起今早路过御花园,看见那株老梅树抽出了新芽——或许,这大宋的根,还没被蛀空。
喜欢逃生三国请大家收藏:()逃生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