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2/3)
——那是半月前怒砸兵部贪腐账册时,被惊飞的竹简划伤的。
"这些老小子谁不得朕的旨意,擅自立身的,杀无赦!"
武士们甲胄相撞的声响整齐划一,寒光凛凛的陌刀横在文官们头顶。
年逾七旬的吏部尚书嘴唇发紫,额头青筋暴起,却不敢挪动分毫;几个新晋翰林已瘫坐在地,尿渍顺着绯袍下摆蜿蜒。
"包卿。
"赵祯忽然转头,声音骤然温和。
包拯踏着满地奏折上前,官服下摆扫过颤抖的同僚,"即刻开府,调用皇城司所有暗桩。
朕要在日落前,见到参与克扣军粮的全部名单。
"
当包拯接过尚方宝剑的刹那,惊雷炸响。
殿外暴雨如注,冲刷着丹陛上的裂痕,也冲刷着那些在恐惧中簌簌发抖的灵魂。
赵祯望着檐角低垂的乌云,忽然想起女真首领挑衅的战书——"南朝庙堂,不过是金玉其外的朽木"。
他握紧龙椅扶手,指甲深深掐进掌心:今日便要让天下人知道,这把龙椅下,埋的从来不是软骨头!
幽州城的北风,如利刃般割过杨信苍老的面庞。
他伫立在城楼上,望着城外女真营帐中此起彼伏的篝火,眉头拧成一个死结。
身旁,儿子杨会紧紧攥着剑柄,关节泛白,“父亲,女真贼子愈发猖獗,咱们已坚守半年,汴京的援军到底何时能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杨信长叹一声,目光投向南方,仿佛能穿透千里山河,望见那繁华却又冷漠的汴京。
“皇上自有考量,只是这一等,便是从春到秋呐。
”他的声音沙哑,透着疲惫与无奈。
遥想当年,自己纵横沙场,何等意气风发,如今却被困孤城,满心凄凉。
这时,一名小兵跌跌撞撞地跑来,“报……报将军,小将军杨衮求见!”杨信精神一振,“快让他进来!”
杨衮身披染血的披风,大步跨上城楼,单膝跪地,“孙儿参见祖父、父亲!今日又击退女真三次进犯,只是我方箭矢损耗巨大,城内存粮也仅够支撑半月了。
”杨信伸手扶起孙儿,看着他坚毅的脸庞,欣慰又心疼,“衮儿,辛苦你了。
咱们杨家世代忠良,这幽州城,便是拼尽最后一人,也绝不能落入女真之手!”
杨会望着城外如潮水般的女真兵马,心中满是忧虑,“可若无援军,仅凭我们这点兵力,如何能长久坚守?父亲,要不派人再去催催汴京?”杨信摇头,“已派了五拨信使,皆是有去无回,只怕是路上被女真截杀了。
”
城楼下,百姓们正排着长队,领取那少得可怜的口粮,孩童的啼哭声、妇人的抽泣声,声声刺痛着三人的心。
杨衮握紧拳头,“祖父、父亲,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我们主动出击!趁夜劫营,或许能打乱女真的部署。
”
杨信沉思片刻,缓缓点头,“也只能如此了。
今夜子时,你领三千精锐,从西门出城,直捣女真中军大帐,我和你父亲率主力在城上掩护,为你打开城门。
切记,不可恋战,见机行事。
”
夜幕降临,幽州城笼罩在一片死寂之中,唯有城外女真的营帐灯火通明。
杨衮带着三千勇士,如鬼魅般潜行至西门。
城门缓缓打开,发出沉闷的声响,在寂静的夜里格外刺耳。
杨衮深吸一口气,“兄弟们,随我杀!”一马当先冲了出去。
与此同时,城楼上,杨信和杨会亲自擂鼓助威,“杀!杀!杀!”喊杀声震破夜空,城墙上的宋军将士纷纷弯弓搭箭,向女真营帐射去。
女真被这突如其来的袭击打得措手不及,营帐中乱作一团。
杨衮挥舞长枪,如入无人之境,所到之处,女真士兵纷纷倒下。
然而,女真毕竟人多势众,很快便组织起反击。
双方陷入混战,喊杀声、兵器碰撞声交织在一起,火光映红了夜空。
杨信在城楼上焦急地望着战场,“会儿,你速带一队人马出城支援衮儿,切不可让他有失!”杨会领命,带着两千士兵冲下城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