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逍遥武鉴总纲(1/3)
夫武之为道,犹庖丁之解牛,技进乎艺,艺通乎神,神游乎逍遥无待之乡。
吾逍遥一派,承黄老玄微,究天人之际,立武学于方外之巅。
其旨不在争胜江湖,而在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今述总纲,明十法枢要,以俟有缘,窥天地之妙,得自在之身。
**卷一总论逍遥**
逍遥者,无待也。
武学之极,非恃筋骨之强、蛮力之雄,乃法阴阳之消息,夺造化之玄机。
故吾门根基,首重“炁”之渊海。
炁者,生之本,神之宅,力之渊。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喻吾门“北冥神功”之浩瀚,犹北冥之渊深无极,可蓄千川百流,纳万壑松涛。
习此功者,心如止渊,身若空谷,百脉洞开,玄牝自启。
彼强阳之炁,沛然入体,如百川赴海,莫之能御。
然非强取豪夺,实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之至理,阴阳相引,清浊自归。
故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此乃筑基之无上秘钥,亦为万法归宗之根本。
**卷二十法精义**
1.北冥神功(海纳篇)
北冥玄功,其要在“虚”与“纳”。
虚其心府,若空谷之涵响;实其气海,如沧海之受川。
行功之际,周身要穴若星罗棋布,暗合天穹星宿流转之序。
意念守于至虚之地,神光内照丹田之渊。
彼之外力汹涌而至,我自意守中宫,引其循玄妙之径,过十二重楼,穿奇经八脉,如导洪流归海,终化入北冥气渊,涓滴无存。
此非噬人内力,实乃导引天地间浮游散逸之元炁,归复自然之大循环。
然需谨记:海虽深广,亦忌浊浪排空;渊纵无极,当防淤塞壅滞。
故必修“不老长春”之纯阳法门,时时涤荡气海,淬炼真元,使所纳之炁,尽数炼为至精至纯之逍遥真炁,方无后患。
口诀云:“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虚室生白,炁纳鸿蒙。
”
2.小无相功(无迹篇)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音希声,万象纷呈。
小无相功者,深得“无相”三昧。
其炁至精至微,无色无味,无相无状,隐于周身经络之内,潜于五脏六腑之间,运转如意,念动即至。
此炁之妙,在能模拟天下诸般内力运行之轨迹。
观敌之招,无论少林金刚之刚猛,武当太极之绵柔,亦或峨眉玉女之轻灵,昆仑两仪之奇诡,其内力所行经络、所聚窍穴、所运法门,小无相功皆能于刹那窥其枢机,引自身无相真炁,循其路径,效其神韵,沛然而发。
其威力或更胜原版,盖因逍遥真炁至精至纯,且发乎无相,无迹可寻。
然此功非为摹形,实乃得意忘形,旨在洞悉万法背后之“道”之“理”。
习至化境,天下武功招式,信手拈来,皆为“我相”,却又“无我相”。
此乃“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之绝高境界。
故曰:“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
3.凌波微步(御风篇)
体迅飞凫,飘忽若神。
凌波微步,乃穷究《周易》八八六十四卦方位变化之神行术。
其步法繁复精妙,暗合洛书河图之数,九宫八卦之理。
行步之时,脚踏星躔之位,身随卦象流转,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看似闲庭信步,实则趋避如电,于方寸之地腾挪,于毫发之间游刃。
其要诀在于“意先身动,神御气行”。
心念所至,体内逍遥真炁自然流转,推动身形如风中柳絮、浪上轻鸥,不着力处,尽得风流。
尤擅于群敌环伺、刀剑如林之中,以不可思议之角度,履险如夷,视众围攻若等闲。
更可于疾行间引动地脉微炁,步伐自成韵律,暗含天地呼吸,愈行愈快,愈行愈轻,真气反因之行周天而愈见充盈,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真可谓:“动无常则,若危若安。
进止难期,若往若还。
”
4.白虹掌力(曲直篇)
白虹贯日,其曲在力。
寻常掌力,直来直往,虽猛而易察。
白虹掌力之奇,在于掌劲离体之后,仍能随心所欲,曲折如意,如灵蛇夭矫,似惊鸿翩跹。
此乃将精纯无比之逍遥真炁,以极高之“意”与“神”加以束缚牵引。
发掌之际,真炁凝聚如束,似直非直,意存百变。
掌力既出,或中途陡然转折,绕过盾牌山石;或一分为数,如天女散花,笼罩诸方要害;或盘旋缠绕,如龙蛇起陆,锁敌退路。
更可于丈许之外,控其劲力忽刚忽柔,忽吞忽吐,令敌防不胜防,挡无可挡。
习此功者,需神意凝练如丝,对自身真炁掌控入微,心之所向,力之所往,无不如臂使指。
实乃“意到力到,曲直由心”之神技。
口诀曰:“大道甚夷,而人好径。
曲则全,枉则直。
”
5.千里搜魂大法(神游篇)
神游八极,思通万里。
此术非关拳脚内力,乃炼神御炁、感应乾坤之无上心法。
其根基在于“静极生慧,虚室通神”。
习者需于子夜静室,焚香澄虑,收视返听,将心神凝练如一缕精纯之念。
先修“内照”之功,洞察自身经络气血之微,乃至脏腑骨髓之象;进而“外感”天地,以神为触,以炁为媒,使灵觉离体而出,如蛛网蔓延,似水银泻地,覆盖周遭百丈。
这章没有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