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初政的短暂清明(2/2)
岸上百姓焚香跪迎,“万岁”之声此起彼伏,声震河岳。
文华殿东暖阁内,檀香萦绕。
朱由校轻抚张居正生前绘制的《帝鉴图说》,泛黄的宣纸上,先贤事迹跃然眼前。
申时行之子申用懋娓娓讲述当年万历新政的盛况,说到“一条鞭法”推行时百姓欢呼雀跃,说到考成法实施后吏治清明,朱由校不禁扼腕叹息:“张太傅之功,当昭告天下!”御笔落下,张居正的官荫得以恢复,其故居匾额重新题写“元辅良臣”,尘封多年的功绩重见天日。
而当刑部呈上建文朝旧案,方孝孺被灭十族的惨烈记载刺痛了朱由校的心,他凝视着“诛十族,死者八百七十三人”的朱批,手指微微颤抖:“忠烈之士,岂应蒙冤百年?”随着平反诏书的颁布,方孝孺后人被从奴籍中解救,南京城万人空巷,百姓们目睹方家后人重获自由,无不感慨落泪,纷纷称赞新君圣明。
边关烽火,始终是朱由校心头的阴霾。
深夜的乾清宫,烛火摇曳,他手持兵部急报,听着窗外呼啸的北风,仿佛看到山海关外,将士们在寒风中戍守,衣甲上结满冰霜,冻僵的手仍紧握着兵器。
四次从内帑拨出巨款的旨意,让户部官员既震惊又感动——这些内库钱财本是皇室私产,此前从未有皇帝如此慷慨。
当沉甸甸的金锭送到宁远城,总兵官满桂单膝跪地,热泪滴落在金锭上,在军前立下“誓与城池共存亡”的军令状,将士们士气大振,高呼“为陛下效死”。
更具远见的是,朱由校力排众议,命广东巡抚李逢节引进红夷大炮。
澳门的葡萄牙技师带着十二门巨炮北上,沿途百姓纷纷驻足观望,好奇地打量着这些黑黢黢的庞然大物,殊不知,它们日后将在宁远之战中大放异彩,成为抵御后金的护国利器。
暮色渐浓,残阳如血。
朱由校登上午门城头,望着渐渐西沉的红日,余晖洒在他的龙袍上,泛起金色的光芒。
二十岁的帝王轻抚腰间佩剑,剑身映出他坚毅的面容。
城下,车水马龙,百姓安居乐业;远处,宫阙巍峨,尽显皇家威严。
尽管他深知,大明这艘巨轮历经风雨,千疮百孔,但眼前吏治清明的景象、边疆将士的斗志,让他坚信只要君臣一心,定能重现永乐盛世的荣光。
喜欢奇葩皇帝合集请大家收藏:()奇葩皇帝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