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夏蝉鸣政(1/2)
会见完军工相关的官员后,赵佶又埋头批阅了许久奏章。
当他终于搁下朱笔,伸了伸懒腰,又揉发胀的太阳穴时,才注意到窗外传来的一阵紧似一阵的蝉鸣。
虽然蝉鸣显得声音有点刺耳,却充满了生命力,宣告着盛夏的正式来临。
不知不觉,他来到这个时代,已从春雨绵绵的政和五年的春天,步入了烈日炎炎的夏天了。
时间,就在这日复一日的朝政、变革、焦虑与希望中,悄然流逝。
“摆驾坤宁殿吧。
”赵佶对内侍吩咐道,“传太子一同用膳。
”
坤宁殿内,冰鉴散发着丝丝凉意,驱散了些许暑气。
午膳已经准备好了,虽然不是很铺张,却也是精致可口。
太子赵桓恭敬地坐在下首,皇后郑氏则陪坐在赵佶身侧,细心地为他布菜。
吃饭期间气氛一直有些沉默。
赵桓似乎有些拘谨,尤其是近期父皇种种“离经叛道”的举动,让他愈发觉得这位父皇变得陌生而威严。
赵佶看出他的不自在,放下银筷,语气尽量显得温和地问道:“桓儿,近日在读何书?”
赵桓连忙放下碗筷,恭敬回答:“回父皇,儿臣近日在读《资治通鉴》,已至汉纪。
”
“哦?司马温公之大作,以史为鉴,可知兴替。
”赵佶颔首,“那朕来问你,依你看来,治国之道,最重者为何?”
赵桓沉吟片刻,小心翼翼地答道:“儿臣以为,当以仁孝为本,垂拱而治,亲贤臣,远小人……”
这又是标准的儒家答案,无可挑剔,却也毫无新意。
赵佶微微摇头,打断了他:“桓儿,你说得虽然不错,但是上次就和你说过,不要死读书,用书上的那套东西去治理国家是远远不够的”他目光深邃地看着自己的继承人,“治国,如同驾驭一辆巨大的马车,光有仁政为方向还不够,你必须懂得平衡,懂得如何让像马儿一样的各方势力既能出力,又不至于失控。
”
他又随手拿起桌上一个盛着羹汤的瓷碗和一个汤匙,比划着:“你看,这朝廷,就如同这碗汤。
文臣、武将、士大夫、勋贵、乃至皇亲国戚,便是这汤中的各种食材佐料。
为君者,便是执勺之人。
”
“若一味偏袒文臣,压制武将,则如汤中只有清寡之水,遇外敌则无力抵御,国将不国。
若过度倚重武将,疏远文治,则如汤中尽是腥膻之肉,虽猛却失之醇厚,易生内乱。
士大夫清流可净化汤水,然若任由其坐大,则汤水寡淡无味,不知民间疾苦。
勋贵外戚如同盐糖,不可或缺,然若放任其过多,则汤味尽毁,朝纲紊乱。
”
赵佶轻轻搅动汤匙,让碗中的食材混合均匀:“故而,为君者,需懂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