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新政涟漪(1/2)
“清壁”行动的雷霆余威与将作大营工头血淋淋的人头,如同两块巨石投入大宋这潭深水,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至朝野的每一个角落。
朝堂之上,风气为之一变。
以往那些惯于引经据典、空谈阔论的清流言官,声音明显低了下去。
即便对实务特科、广设蒙学等新政仍有微词,也只敢在私底下窃窃私语,再无人敢如之前那般在朝会上公然抨击。
毕竟,谁也不知道皇城司那无孔不入的耳目,是否已经盯上了自己。
连蔡京之子蔡绦、鸿胪寺少卿王汭这等人物都因通敌嫌疑下狱待审,谁还敢轻易去触碰官家的逆鳞?
取而代之的,是务实之风开始抬头。
户部、工部、兵部等衙门的官员,行走坐卧间都透着一股匆忙,奏疏中也多了许多具体的数据和可行的条陈,空话套话大幅减少。
毕竟,官家看的是实效,是钱粮,是兵甲,而非华而不实的文章。
这股风气也影响到了地方。
随着“清壁”行动部分案情主要是贪墨军资、吃空饷的部分有意透露,以及查抄出的惊人财产数额传开,各地官吏无不悚然。
以往那些盘根错节的地方势力、与豪强勾结侵吞国税的行径,都不得不有所收敛。
谁知道皇城司的下一个目标会不会是自己?尤其是在朝廷严令推行新盐法、整顿市舶司的背景下,谁也不敢再如以往那般明目张胆。
而真正让新政开始触及社会根基的,是伴随着《新编数算启蒙》、《格物浅说》两书低价发售至各州县,以及“广设蒙学堂”的诏令下达。
在江南鱼米之乡,在西北边陲小镇,甚至在以往文教不盛的偏远村落,只要稍有条件的州县,都开始筹办或整顿原有的社学、义学,挂上“蒙学堂”的牌子。
朝廷给予的廪饩虽然微薄,但对于许多家境贫寒的落第秀才或是略通文墨之人,仍是一份稳定的收入,足以吸引他们投身其中。
教学内容也不再是单一的《三字经》、《百家姓》。
虽然传统的识字明理仍是基础,但那本薄薄的、印着数字等奇怪符号和简易图形的《新编数算启蒙》,以及讲述杠杆、滑轮、光影等粗浅道理的《格物浅说》,开始进入蒙童的视野。
起初,自然是质疑声四起。
“奇技淫巧,非读书人正道!”
“让孩子学这些,岂不是耽误科举正途?”
许多士绅家庭对此嗤之以鼻,严禁子弟接触。
然而,对于更广大的平民乃至匠户、商户子弟而言,这却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他们原本就难以在纯粹的诗书经典上与士族子弟竞争,如今这看似“实用”的知识,反而让他们看到了另一条或许能改变命运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