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章 龙潜于渊:渤海高氏的庶脉孤星(2/3)
四年。
在这里,侯景拥兵十万,经营得如同独立王国。
高欢的去世,意味着侯景与高欢之间“强人-悍将”的共生关系结束。
继承人高澄与侯景的关系极其恶劣。
高澄年轻气盛,锐意加强中央集权。
他深知侯景这样的老将难以驾驭,因此一直抱有强烈的猜忌之心。
史载高欢临终前曾问高澄如何应对侯景,高澄回答:“侯景若反,确实难办。
”并提出了对付侯景的人选(慕容绍宗),这表明高氏父子早已将侯景视为心腹大患。
侯景也根本看不起高澄,曾公开说:“高王(高欢)在,我不敢有异心;高王没了,我绝不能与那个鲜卑小儿(指高澄)共事!”这句话赤裸裸地暴露了他对高澄的蔑视和不服。
公元547年正月,高欢刚死,高澄立刻以皇帝(东魏孝静帝)的名义给侯景写信,召他回都城邺城。
这实际上是明升暗降,意图剥夺他的兵权和地盘。
侯景对此心知肚明,他说:“今召我,是欲杀我也。
”这种“君要臣死”的危机感,迫使他必须立即做出选择:要么束手就擒,要么举兵造反。
547年二月,侯景就在河南起兵叛乱,公开反对高澄。
他知道仅凭一己之力难以对抗整个东魏,于是同时向西魏和南方的梁朝求救,表示愿意献出他所管辖的河南十三州之地,勾结西魏与南梁,试图颠覆高氏统治。
西魏宇文泰对侯景的狡诈心知肚明,虽然接受了部分地盘,但态度谨慎,并试图分解他的军队。
而南梁武帝萧衍则做起了“一统中原”的美梦,不顾大臣反对,毅然接纳侯景,并派大军接应。
危急关头,高澄展现出雷霆手段,一面派使者以优厚条件诱降侯景麾下将领,一面令慕容绍宗率军追击,在涡阳(今安徽蒙城)大败侯景。
侯景走投无路,只得带着残部投奔南梁,由此开启了颠覆南梁、祸乱江南的“侯景之乱”。
平定侯景之乱后,高澄的权势达到顶峰。
他升任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加九锡,距离帝位仅一步之遥。
据《北齐书?文襄帝纪》记载,他曾在邺城东柏堂设宴,与亲信密谋禅代之事,甚至对孝静帝出言不逊:“朕,朕,狗脚朕!”其代魏称帝的野心昭然若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然而,命运却在此时给高澄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当时,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完全是一个傀儡。
高澄已经完成了篡夺皇位的所有准备工作,他逼迫孝静帝禅让,并已将新朝的国号定为“齐”,登基大典近在咫尺。
公元549年八月八日,东魏武定七年的深夜,高澄在东柏堂与陈元康、杨愔等商议禅位细节时,负责膳食的厨奴兰京(梁朝名将兰钦之子,在战争中被俘,沦为奴仆,多次请求赎身,但都遭到高澄的拒绝和辱骂。
高澄甚至对左右说:“他再来求我,我就杀了他。
”这激起了兰京的恐惧和仇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