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章 龙潜于渊:渤海高氏的庶脉孤星(3/3)
)借送食物之机,将匕首藏在食盘之下,闯入室内。
高澄见兰京闯入,心生怀疑,呵斥道:“我昨夜梦到此奴持刀砍我,快把他杀掉!”但为时已晚。
兰京与六名同伙持刀冲向高澄。
高澄慌忙躲到床下,在搏斗过程中被刺伤,随即被杀。
他的心腹陈元康为保护高澄,也身受重伤,不治身亡。
崔季舒、杨愔等人则仓皇逃脱。
这位距离皇位仅一步之遥的权臣,就这样以荒诞的方式落幕,年仅29岁。
高澄的弟弟高洋当时住在城东的双堂,听闻变乱后迅速率兵赶到现场。
兰京及其同党在刺杀成功后未能及时逃脱,被高洋的军队当场擒获并处死。
有记载提到兰京被“乱刃分尸”。
高澄的突然死亡造成了短暂的权力真空,高洋在危急关头迅速站出来,迅速掌握了兵权,稳定了局势,并很快继承了兄长的权力,成为高氏家族的新掌舵人。
此时的高长恭,年仅9岁。
史料中并未记载他目睹父亲遇刺的场景,也没有留下他当时的心境记载,但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父亲的猝亡让他从“世子之子”沦为“已故权臣的庶子”。
在讲究宗法礼制的南北朝,一个人的出身直接决定其社会地位,而高长恭的人生起点,却带着无法抹去的“污点”——生母不详。
《北齐书?文襄六王传》明确记载:“文敬元皇后生河间王孝琬,宋氏生河南王孝瑜,王氏生广宁王孝珩,兰陵王长恭不得母氏姓,陈氏生安德王延宗,燕氏生渔阳王绍信。
”
在高澄的六个儿子中,其余五人皆有明确的母族记载:长子高孝瑜之母宋氏是北魏吏部尚书宋弁之女,三子高孝琬之母是高澄正妻元氏(后来的文敬元皇后),即便是年幼的高延宗、高绍信,其母陈氏、燕氏也有姓氏可考。
唯独高长恭“不得母氏姓”,这在重视门阀血统的时代,无疑意味着其生母身份极为低微,可能是宫女、姬妾,甚至是罪臣之女,连进入家族谱系的资格都没有。
历史学者马忠理在研究兰陵王墓碑后发现,碑文明确记载高长恭为“世宗文襄皇帝之第三子”,这与《北齐书》帝纪中“乾明元年三月封文襄第三子长恭为兰陵王”的记载一致,但即便确认了齿序,生母的身份依旧成谜。
有学者推测,其生母可能是高澄平定某地时收纳的民间女子,因身份卑贱无法入籍;也有说法认为,其生母或许涉及宫廷秘闻,被刻意从史料中抹去。
无论真相如何,“母不详”的身份给高长恭的童年蒙上了一层阴影。
在等级森严的高氏家族中,他无法像嫡兄高孝琬那样享受尊崇,也不如二哥高孝瑜那般受祖父喜爱,只能在宗室边缘默默成长。
这种“边缘化”的处境,既让他避开了早期的权力斗争,也塑造了他谨小慎微、隐忍内敛的性格。
喜欢历史奇人传请大家收藏:()历史奇人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