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神仙六(1/3)
1、风雪桥头的秘密
风雪正紧,青年张良路过下邳圯桥。
一个裹着黑头巾、穿着单薄黄衣的老者,故意把鞋踢落桥下,指着张良道:“小子,下去捡上来。
”张良压下惊疑,默然下桥拾起那只沾满泥泞的鞋,恭恭敬敬弯腰替老人穿好——鞋底还沾着冰碴。
老者笑了:“可教!明日天亮,你到这里来等我。
”张良依言而至,老人却已在桥头:“后生迟到,岂能得道?”拂袖而去。
张良垂手立于风雪之中,心志愈发沉静。
如此接连三天,张良一次比一次早到。
最后那日天色未明,老人见他已在寒风中伫立,终于点头:“心诚如此,可矣!”随即取出一卷书:“读透此书,可为帝王之师。
若还想见我,谷城山下黄石便是。
”
张良日夜苦读,将书里玄机谋略,活学活用。
后来辅佐刘邦平定天下,功业煌煌。
世人称此书为《黄石公书》,传说精研此道者,甚至能身轻如羽,乘风而行。
多年后世人评价张子房,都说他弯腰时不觉得屈辱,等待时不感到焦躁——那桥头风雪里的躬身一瞬,已然种下了通天的根苗。
人生的机遇与点化,往往就藏身于卑微的考验里;真正的进取之路,或许恰恰始于一次毫无怨忧的弯腰。
2、东方曼倩:云海缝隙里的奇人
长安城的风言风语里,总少不得那个叫东方朔的奇人。
说他三岁那年,便能过目不忘,天下秘闻奇字,看过一遍便如刻在脑中。
更奇的是,他常对着空无一物的天际指指点点,喃喃自语,仿佛真有人在那云端与他应答。
邻居大娘收养了他,却时常寻不见他的人影。
一次,他消失足有数月,回来时,大娘抄起竹条抽他屁股:“小兔崽子!这几个月死哪去了?”东方朔揉着屁股,一脸无辜:“冤枉啊!早上我去紫泥海边耍,紫水弄脏了衣裳,顺路到虞泉洗了洗。
早晨出发,日头没偏西就回来了,哪来几个月?”大娘气得瞪眼:“洗个衣裳洗几个月?你倒说说,都去了什么神仙地方?”“洗完衣裳,我在冥都崇台打了个盹,”东方朔眨眨眼,“谁料那里的王公硬塞给我丹栗霞浆吃,我贪嘴多吃了些,撑得差点背过气去,只好猛灌了几口玄天黄露才缓过来。
醒了一看天光,赶紧往回跑,路上碰见只打盹的老虎,我骑上它就往家赶,嫌它跑得慢还捶了它几下,结果这畜生反口就咬伤了我的脚……”他撩起裤腿,脚踝上赫然几个深陷的齿痕,犹带青紫。
大娘盯着那伤,又看看他若无其事的脸,手里的竹条再也落不下去——这孩子嘴里吐出来的,究竟是疯话,还是另一个世界的回声?
这般神出鬼没,终究惊动了未央宫里的那位。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对这位传闻中能游走三界的奇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一日,武帝召东方朔入宫,灵光殿内青绮纱窗低垂,丝绡的帷幕泛着微光。
武帝的声音在静谧中显得格外深沉:“曼倩,我大汉承火德而兴,主宰天下。
依你所见,当以何种精瑞之物,彰显我火德祥瑞?”
东方朔略一沉吟,目光仿佛穿透宫墙,望向渺远的虚空:“臣曾游历于长安东方七万里外,一处唤作‘昊然之墟’的所在。
那里有云山,山顶生一奇井,云气便从井中磅礴而出。
若逢土德当世,井喷黄云;金德当令,则白云翻涌;水德在位,黑云如墨……”他顿了一顿,抬眼直视君王,“而我火德煌煌之朝,陛下请看——”他手指窗外天际,恰有一片流霞染上浓烈的赤金,“必是赤云漫天,映照乾坤!”武帝顺着他的手指望去,但见落日熔金,漫天云锦果然一片赤红,如烈焰腾空。
那一刻,武帝心头震动,目光深深烙在东方朔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