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神仙六(2/3)
东方朔带来的奇物,远不止于飘渺的预言。
太初二年,他自神秘的西那邪国归来,带回十支异木,名唤“声风木”。
此木长约九尺,不过手指粗细,据说源自上古《禹贡》所载的“因桓之水”,天波之上,常有紫燕黄鹄环绕栖集。
木上结着细小的珠实,微风吹过,那些珠子竟互相叩击,发出清越如碎玉琳琅的美妙声响。
东方朔将此木献给武帝。
武帝大奇,分赐诸臣。
奇妙的事发生了:一位垂垂老臣得了一枝,置于案头,不过旬日,枯槁的面容竟渐转红润,佝偻的腰背也悄然挺直了几分,仿佛时光在这奇木周围悄然倒流。
未央宫中,私语如潮,都说那枯枝里藏着驻颜回春的秘力。
他袖中的乾坤,还不止于此。
一次,他从怀中取出一株奇异的金灯状小草:“此物名曰‘洞腹草’或‘照魅草’。
”他轻轻折断草茎,断口竟幽幽亮起,如一盏小小的金灯。
“仙人宁封曾燃此草夜读,光亮竟能穿透肌理,照见五脏六腑,洞彻自身。
若以草屑涂于宫室墙壁,入夜则满室生辉,鬼魅之形无所遁藏。
”他笑着将草茎往靴底一垫,“更奇的是,踏此草履水,竟能身轻不沉。
”武帝依言试之,命人将草捣碎,汁液涂抹于明云观的墙壁。
当夜入观,果然四壁生辉,柔光流转,恍如白昼,竟无需再点一盏灯烛。
宫人皆惊,视若神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东方朔的奇遇,似乎总与速度有关。
他声称曾东游至“吉云之地”,竟在那里“牵”回一匹神骏。
那马立着足有九尺高,通体神光内蕴。
武帝惊问此乃何兽?东方朔面不改色:“此乃西王母驾前的云光辇御马。
那日王母乘辇往会东王公,将此马暂系于芝田。
谁知东王公不悦,竟将此马弃于清津天岸。
臣恰好路过王公的仙坛,见宝马蒙尘,心实不忍,便骑了回来。
”他语气轻松得如同在市集买了头驴,“路上这马儿跑得兴起,绕着日头足足跑了三圈,即便如此,回到汉家关隘时,关门都还没到落锁的时辰呢!臣在它背上打了个盹,一睁眼,长安城已在眼前了。
”武帝听得目眩神迷,追问马名。
东方朔笑道:“臣见它追风蹑景,便随口唤它‘步景驹’。
不过陛下莫看它神异,在臣手里,也就当个蹇驴使唤罢了。
”这番言语,狂放不羁却又言之凿凿,在朝堂上卷起一阵奇异的风。
当世人还在丈量时间的长短,智者已窥见它的虚妄。
东方朔如一道来自异世的光,照见了一个道理:生命的意义,从不在于刻下多少年轮,而在于灵魂能否挣脱光阴的绳索,在每一个当下,照见那洞彻肺腑、映亮幽冥的永恒之光。
3、仙履归途
河东人王乔在叶县当县令,每月初一十五必准时入京朝见天子。
次数一多,汉明帝起了疑:这人千里迢迢,怎么连个车马仆从的影子都没见着?
皇帝密令太史暗中窥探。
太史回禀:王大人每次快到时,总有两只野鸭自东南方向飞来。
下回双凫再现,太史带人张网猛扑——网里空空如也,只孤零零躺着一只鞋。
仔细一看,竟是四年前明帝亲赐给尚书省官员的官靴!
更奇的是,每当王乔动身赴京,叶县衙门的堂鼓无人敲击,竟自发轰鸣,声震洛阳城。
直到某日,一口莹润玉棺无声降落在县衙庭院。
众人合力去推,玉棺纹丝不动。
王乔见了,神色了然:“是天帝召我回去了。
”他沐浴更衣,从容卧入棺中。
棺盖随即自动合拢。
当夜棺椁葬于城东,泥土无风自动,堆成坟茔。
那一晚,叶县所有的牛羊都莫名浑身汗透,喘息不止。
百姓为他建起“叶君祠”,香火鼎盛。
皇帝命人将那面自鸣鼓迎入都城,悬于都亭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