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神仙二十四(2/3)
道,张殖在绝壁孤峰结草庐三秋。
山风如刀,常将他咒语吹散;夜半诵经,时有磷火绕坛窥伺。
最险一次行法,六丁神将几欲反噬,他咬破舌尖以血画符,方镇住法坛。
自此方悟,驱役鬼神如驯烈马,稍失敬畏便遭反噬。
崔宁好奇欲试:“可否令六丁神现形?”张殖摇头:“神将无形,唯借风烟示迹。
大人请看——”他燃起三支线香,青烟竟在堂中凝成一匹奔马形状,四蹄腾空,鬃毛飞动,转瞬散入梁间。
不久崔宁升迁,临行赠金帛车马。
张殖唯取一束线香:“山野之人,消受不起官家福分。
”他立在茅檐下目送车驾远去,袖中指尖捻着香灰,细如流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十年后崔宁再经导江,唯见荒草湮没的旧居。
乡老道:“张先生去岁坐化,遗命焚香九日。
最后一缕青烟散时,满山松柏无风齐向东倾,如万骑叩首。
”
崔宁怅然失望。
炉中香灰犹温,恰似当年那道追云逐月的白光——原来世间最玄妙的道术,不在驱遣鬼神,而在人心敬畏的方寸之间。
烟云聚散终有迹,可那真正通天彻地的力量,从不显形于符咒香篆,只深藏于甘守寂寞的晨昏,与知止知足的淡泊里。
3、石佛记
天宝年间,茶商刘清真领着二十个伙计,押着二十驮新茶出寿州。
行至陈留地界,忽遇强人剪径,刀光映着日头刺眼。
幸得路人指点,一行人仓皇绕道魏郡。
黄尘蔽日的官道上,一个老僧拄杖拦在队前:“五台佛光正盛,何不随老衲去沾些福报?”
伙计们面面相觑——五台山远在云外,茶驮沉重,谁愿受这跋涉之苦?老僧似看透人心:“前方兰若可歇脚。
”刘清真心头莫名一动,暗忖这枯瘦老僧行止出尘,莫不是文殊菩萨化现?遂招呼众人随行。
暮色四合时,眼前豁然开朗。
古寺倚山而建,飞檐斗拱沐着残阳,钟磬余音在松涛里浮沉。
老僧引他们步入大殿,檀香缭绕中说法开示,声如清泉漱石。
刘清真与伙计们尘心涤荡,竟齐刷刷伏地恳请剃度。
这一留,便是二十度寒暑。
某日朔风卷地,老僧忽召众徒于殿前:“魔障将至,尔等俱在劫中。
”话音未落,山门外已隐隐传来马蹄声与呵斥。
老僧令众人长跪,含一口清水喷出。
水雾弥散间,刘清真只觉四肢百骸寸寸僵冷,低头竟见青灰色石纹从指尖蔓延而上!意识却格外清明,耳听得寺门轰然撞开,代州官差的咆哮近在咫尺:
“搜!一个秃驴不许放跑!”
杂沓脚步踏过身旁,荒草被靴底碾出青汁。
有人踢到刘清真的石膝,啐骂道:“破石头绊脚!”待喧嚣远去,冷水忽从头顶浇下,石壳簌簌剥落。
刘清真踉跄站起,惊见古寺已成断壁残垣,野草蔓过残佛的眉眼。
老僧立于荒烟中,袖口犹滴着化石的清水。
众人重返故里,寿州城郭依旧,却无人识得这些面容未改的茶商。
刘家旧宅早换了门庭,老父灵位蒙尘在祠堂角落。
他发疯般扑向院角——当年埋藏的茶资陶瓮还在。
手指触到瓮中钱串的刹那,铜绿簌簌而落,绳结朽如齑粉。
老僧不知何时立于身后:“可悟了?”刘清真捏着铜钱碎末苦笑:“二十载晨钟暮鼓,竟似大梦一场。
”
“梦耶?真耶?”老僧遥指五台方向,“若非顽石裹身,尔等早成刀下冤魂。
”袈裟忽被山风鼓荡,身影渐透出金光,“安史乱起,代州捕杀僧众以充叛军——当日闯寺的,是索命官差。
”
刘清真与伙计们扑跪在地,再抬头时,老僧化作金光融入云霞,唯有余音在废墟间回荡:“去五台看看吧,你们拜的菩萨像,本是顽石雕成。
”
众人一步一叩朝圣山行去。
五台山文殊殿内香烟缭绕,刘清真仰瞻金身法相,忽觉菩萨垂落的眉眼,竟与当年荒寺老僧重叠。
指尖抚过冰凉的莲座石台,他蓦地想起自己石化时,衣褶里钻出的那茎野草。
归途上,二十个还俗的行脚商默默走着。
山风卷起旧僧袍的下摆,宛如当年负茶跋涉的模样。
刘清真摸出怀中最后几枚朽坏的铜钱,撒向深谷——碎铜裹着尘埃旋落,像极了他半生流转的光阴。
世人常拜金身宝相,却不知菩萨早披着褴褛僧衣,立在命途的岔口低眉垂手。
石佛殿里万盏长明灯,照亮的何止是庄严法相?更是众生在劫波渡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