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神仙二十七(1/3)
1、唐若山:尘缘未尽访蓬莱
在盛唐开元年间,鲁郡人唐若山是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
他出身官宦,才华横溢,在唐玄宗先天年间(唐玄宗初年)就担任过尚书郎这样的要职,后来又接连管理过几个政务繁重的大郡。
到了开元中期,他被任命为润州(今江苏镇江)刺史。
在任上,他体恤百姓,施行仁政,政绩斐然,声名远播,深受百姓爱戴。
然而,这位众人眼中的好官,心底却藏着一个炽热的追求——长生之道。
他对神仙方术的痴迷,几乎到了倾家荡产的地步。
他的弟弟唐若水,是南岳衡山上有名的道士,精通道家胎元谷神的修炼要诀,曾被皇帝召入皇宫内殿,但不久便恳求归山,皇帝也恩准了。
若山虽在朝为官,却深受弟弟影响,对长生之术的向往比弟弟有过之而无不及。
无论调任到哪里做官,唐若山第一件事就是广交方士,搜罗所谓的“炉鼎之客”(炼丹术士)。
哪怕对方本事平平,甚至招摇撞骗,他也一律以礼相待,奉为上宾。
他的家财,为了供养这些方士和购买炼丹材料,几乎散尽。
每月的俸禄一到手,转眼就投入了那口仿佛永远填不满的丹炉里。
金石丹药的开销,更是无法计算。
到了晚年,这份痴迷越发深重,甚至动用了润州府库的官钱去购买炼丹药材!下属官员、亲朋好友,甚至骨肉至亲都苦苦相劝,说这是饮鸩止渴,会毁了他的清誉与前程。
可唐若山像是着了魔,一概听不进去。
就在他沉迷得最深时,润州官衙外,来了一个形容枯槁、瘦骨嶙峋的老叟。
他衣衫破旧,步履蹒跚,自称精通长生不老之术,要求拜见刺史大人。
守门的人看他那副风一吹就倒的衰老模样,都忍不住嗤笑。
然而,消息传到唐若山耳中,他非但没有轻视,反而立刻整肃衣冠,以最隆重的礼节将老叟迎入府中,奉为上宾。
老叟在府中一住就是一个多月。
令人奇怪的是,他谈论的内容,竟都与当时流行的金丹大药、烧炼之法毫不相干。
唐若山博览群书,对各种丹方秘诀、修炼歌诀、神仙图谱都研究颇深,便主动向老叟请教。
谁知老叟对他提到的那些“高深”方术,都表现得不屑一顾(“蔑如”)。
老叟更偏好谈论一些看似简单朴素的养生道理。
唐若山虽感困惑,但敬重之心未减,依旧恭敬侍奉。
一天,老叟突然对唐若山说:“老夫在此叨扰多日,承蒙使君厚待,无以为报。
我略通炼金化汞的小术,愿为使君一试,所得薄利,聊表谢意,也助使君完成济世安民之志。
”唐若山一听,喜出望外,立刻命人在府衙庭院中架起炉灶。
老叟让人抬来几口巨大的铁锅,倒入满满的水银,然后亲自点火。
他围着炉灶缓缓踱步,口中念念有词。
火焰熊熊燃烧了整整一天。
傍晚时分,老叟忽然对唐若山说:“成了。
不过,这金汞之气猛烈,凡人靠近恐受其害,请使君及家眷速速登楼回避,万不可偷看!”唐若山不敢怠慢,连忙带着家人登上附近的高楼。
他们刚上楼站定,只听庭院中传来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轰隆!”仿佛天崩地裂!整个官衙都随之剧烈摇晃,浓烟滚滚冲天而起,遮蔽了半个天空!一股难以形容的焦糊恶臭弥漫开来。
待烟尘稍散,唐若山心惊胆战地向下望去,只见庭院中一片狼藉:丹炉灶台早已炸得粉碎,砖石瓦砾遍地,哪里还有半滴金子的影子?更可怕的是,那个神秘的老叟,竟也消失得无影无踪!
唐若山失魂落魄地走下楼梯,望着眼前的废墟,想到多年心血、耗尽家财乃至挪用的官钱,竟换来如此结果,万念俱灰,几乎要昏死过去。
就在这时,一个仆人匆匆跑来,递给他一个小布包,说是在爆炸的瓦砾堆里发现的,好像是老叟留下的。
唐若山颤抖着手打开布包,里面没有金子,只有几样东西:一张折叠的旧纸,上面写满了奇异的文字符号(似是天书道箓);九粒晶莹剔透、如同粟米般大小的丹药,散发着奇异的药香;还有一把样式古朴的青铜钥匙,上面刻着细密难辨的花纹。
布包里还有一张小字条,上面的字迹清奇飘逸:“欲求真道,贵在精诚。
炉毁非祸,乃尔缘至。
此丹可延寿,箓文启心扉。
钥匙藏归路,蓬莱待君期。
若欲相寻,可于某月某日,携此钥匙至华阳川畔。
”
唐若山捧着这几样东西,心中百感交集。
炉毁金空的打击是巨大的,但老叟留下的讯息又像黑暗中的一点微光。
他忽然意识到,这老叟绝非寻常人物!那场惊天动地的爆炸,或许正是为他打破迷障!他不再执着于那些虚无缥缈的金丹,开始潜心研究那卷“天书”箓文。
那九粒丹药,他慎重地服下,果然觉得身体日益轻健,精神焕发,衰老的迹象似乎都延缓了。
转眼到了老叟约定的日子。
唐若山处理完紧要公务,安排好州事,仅带着一名最信任的老仆,按照字条所示,悄悄来到华阳川(华山之南的河谷地带)一处僻静的江岸边。
江上雾气弥漫,四野寂静。
唐若山取出那把青铜钥匙,握在掌心,心中默念。
时间一点点流逝,眼看约定之时将至,江面依旧空无一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老仆有些焦虑:“主人,那老叟……会不会……”唐若山却异常平静,眼神坚定地望着江雾深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等。
”
话音未落,浓雾深处,隐隐传来欸乃的桨声。
一艘小船,如同从水墨画中缓缓驶出,悄无声息地停靠在岸边。
船头立着一位老者,仙风道骨,鹤发童颜,目光炯炯有神,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正是那个“消失”的枯槁老叟!只是此刻的他,神采奕奕,与当初判若两人!
“使君信人,果然精诚未改。
”老叟笑道,“老夫乃蓬莱仙山司药之官,昔日化身老朽,游戏人间,只为点化有缘。
见使君虽迷于金石,然心慕大道,惠泽百姓,根基深厚,故设炉毁之局,断尔尘俗妄念。
今道缘成熟,特来相迎,共赴仙岛。
”
唐若山心中再无怀疑,激动万分。
他回头对老仆说:“我今随仙长而去,归期未定。
你且回润州,告知我儿及僚属,就说我偶感山野之趣,寻幽访胜去了,不必挂念。
州中事务,自有章程。
”说罢,将刺史印绶郑重交给老仆。
老仆含泪叩拜。
唐若山再无留恋,一步踏上仙舟。
小船旋即掉头,轻盈地滑入浓雾之中,瞬间消失不见。
数日后,老仆回到润州,向唐若山的家人和僚属禀报了主人“寻幽访胜”的消息,并交还了印绶。
起初大家只道是刺史大人一时兴起,但过了十天半月,音讯全无,渐渐觉得蹊跷。
派人去华阳川附近寻找,只在那处江岸的礁石缝隙里,找到了唐若山当日穿的一双官靴,人却如同人间蒸发。
润州百姓闻之,无不惊异叹息,这才明白刺史大人并非凡人,而是得道成仙去了。
此事轰动一时,成为开元年间的一桩仙道奇谈。
感悟:唐若山的求仙路,始于对长生的执着,甚至不惜代价,迷失方向。
然而,蓬莱仙官的“点化”并非赐予丹药,而是用一场爆炸惊醒梦中人——炉毁金空,方见真心。
真正的“道缘”,根植于惠泽苍生的功德与矢志不渝的精诚。
他最终放下官印,却并非逃避尘世;仙岛逍遥,亦不忘人间责任(嘱托州事)。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超凡入圣的机缘,往往藏在济世利民的实践中;而真正的超脱,不在于舍弃人间,而在于功行圆满后的心灵自由。
那份对信念的“精诚”,才是叩开仙凡之门的钥匙。
2、司命君:破衣藏仙骨
在唐朝民间,流传着一位名叫司命君的神仙人物。
他的故事,始于一个看似平凡的童年。
唐元瑰记得很清楚,司命君是他幼时的同窗好友。
那时的司命君,家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