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神仙二十八(1/3)
1、段生遇仙记
荥阳有个叫郑曙的人,是着作郎郑虔的弟弟。
他学问广博,本事又多,还总爱琢磨些新奇事儿,骨子里带着几分侠义劲儿。
某天家里请客,大伙儿聊起人间稀罕事,郑曙忽然话锋一转:“各位常读《晋书》吗?见过里面记载的太尉郗鉴吗?史书虽说他早过世了,可如今啊,他还好好活着呢!”
满座客人都惊得直起身,忙催他细说。
郑曙便讲起了朋友的故事:“我认识个武威人叫段扬,在定襄当县令。
他有个儿子,打小就喜欢清静无为的道家学说,不沾酒肉。
十六岁那年,这孩子跟父亲请求:‘我想寻访名山大川,找得道高人学本事。
’段扬疼儿子,也敬重他的志向,给了他十万钱,让他去了。
”
天宝五载,段生赶路经过魏郡,在一家客栈歇脚。
店里住着个客人,自己驾着一头驴,买了几十斤药材,全是些养生辟谷用的稀罕玩意儿。
这客人总说还差几味难寻的药,天天去集市上的商栈找胡商打听。
段生瞧这客人,七十多岁的年纪,眉毛胡子都白得像雪,脸色却红得跟桃花似的,也不吃五谷杂粮——一看就不是普通人。
段生又惊又喜,知道遇上得道高人了。
趁客人空闲时,他特意买了珍贵的果子、精致的点心,还有上好的药酒,恭恭敬敬地送到客人面前。
客人见了反倒一愣,问他:“年轻人,你这是做什么?”段生躬身答道:“晚辈看先生气度不凡,定是有道之人。
晚辈一心求道,想跟着先生学些真本事,还望先生成全。
”
客人沉吟片刻,点点头:“我住在山里,那儿还有几位老友。
你若真有诚心,便跟我来吧。
”段生喜出望外,收拾好行李,跟着客人往山里走。
越往里走,风景越奇:山路旁满是奇花异草,溪水清澈得能看见水底的石头,连空气都比外面清新几分。
走了约莫半天,终于到了一处山谷,谷里有几间石屋,一看就有些年头了。
客人领着段生进了谷,指着石屋说:“北边那几间,是几位先生住的地方。
东边厢房有厨房灶台,房檐下有山泉往下流,不用去井里打水。
北边那扇门里,西边两间合为一室,常年关着门;东边两间住了六位先生。
屋前的走廊下,摆着好几架书,总共有两三干卷。
谷里还存着上千石粮食,药材更是多得数不清,醇酒也总有好几石。
”
说着,客人就带段生去拜见其他几位先生。
先生们打量着段生,开门见山地道:“年轻人,住在山里可跟在人间不一样,辛苦得很。
得能忍饥挨饿,靠吃药饵过日子。
你要是能甘心受这份苦,才能在这儿住下。
你真的能做到吗?”段生毫不犹豫地回答:“晚辈为了求道,什么苦都能吃!”
先生们见他态度坚决,便留他住了下来。
转眼过了五天,姓孟的先生对段生说:“今日正好,带你去拜见老先生。
”说着,就引着段生走到西边那间常年关着的石屋前,轻轻推开了门。
屋里是个石堂,北边开着一扇窗,往外望去,能看见远处连绵的山谷,云雾在山谷间飘着,像仙境一样。
石堂中间,有位老者坐在绳床上,面朝北边,闭目凝神,正在打坐。
孟先生示意段生上前拜见,段生恭恭敬敬地行了礼。
过了好一会儿,老者才缓缓睁开眼睛,对孟先生说:“这就是你说的那个年轻人?看着倒还不错,就交给你当弟子吧。
”段生听了,连忙再次下拜,感谢老者收留。
拜别老者后,孟先生带着段生走出石屋,又把房门关上。
段生望着石屋前的景色,只见西边有条山涧,涧边种着十棵松树,每棵都有好几丈高。
松树下有块巨大的磐石,能坐下上百人,石头中间还刻着棋盘——想来是几位先生空闲时下棋的地方。
往后的日子里,段生跟着先生们学道:白天跟着读道家典籍,了解天地自然的道理;傍晚跟着采草药,分辨哪些能治病、哪些能养生;闲暇时,先生们还会教他吐纳之术,教他如何在山林里辨别方向、寻找食物。
刚开始时,吃惯了五谷的段生,吃起药饵来总觉得难以下咽,夜里也会想家。
可一想到自己求道的初心,他就咬着牙坚持了下来。
日子一天天过去,段生吃药饵渐渐习惯了,身体也越来越硬朗,爬山涉水不觉得累,连眼神都比以前清亮了。
先生们见他好学又能吃苦,也愿意把更多真本事教给他:教他看星象辨吉凶,教他用草药治小病,还教他如何在乱世中保全自身。
段生也越发恭敬,不管是扫地、砍柴,还是整理书籍、晾晒药材,都做得一丝不苟。
有天,段生跟着之前在客栈遇到的那位客人去山里采药,忍不住问:“先生,之前听郑曙先生说,《晋书》里记载的郗鉴太尉还活着,莫非……”客人微微一笑:“你说的那位老先生,便是郗鉴。
当年他功成身退,潜心修道,不知不觉就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