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神仙二十九(1/3)
1、九天使者
开元年间一个春夜,玄宗在清凉殿内沉沉睡去。
忽然间,云气四散,霞光垂落,千乘万骑的仙家仪仗,排开苍穹,肃穆无声。
一乘华车自云端缓缓降下,走出一位朱衣金冠的使者,向玄宗施礼道:“吾乃九天采访使者,巡察人间善恶。
今欲在庐山西北设一处行宫,木石基址已有,只需人力辅助即可。
”
玄宗惊醒,殿外夜色沉沉,只余梦里金辉尚在眼底燃烧。
他当即遣心腹中使,携着这心头未熄的余烬,星夜驰向庐山所指之处。
待拨开西北山脚处层层藤蔓与乱石,眼前景象让中使几乎屏息:一片巨大而工整的基址,如同被遗忘多年的天工遗墨,静卧于荒烟蔓草之间——青苔覆着石础,草木环抱残垣,分明是一处早被岁月掩埋的殿宇轮廓。
当夜,中使露宿于这荒芜的“宫基”之旁。
次日晨光初透,江雾弥漫的江面上,竟有巨木接踵而至,浩浩荡荡,浮满水面。
木身湿漉漉的,树皮上还缠着水草,附着螺蚌,仿佛刚从深水中挣脱而出。
更奇的是,这些巨木竟无需人力拖拽,自己顺流漂向那古老基址的岸边,悄然停驻。
有老樵夫惊异低语:“此乃当年九江王采伐,欲造宫殿而沉于湓浦江底的神木啊!”众人这才明白,是九天之力,自幽深水府取回了这些久被尘封的栋梁。
于是千百工匠纷纷聚集,斧凿声日夜回响于山谷。
那些浮水而来的木材,无论梁柱、飞檐、斗拱,竟都各得其所,尺寸相合,仿佛天生为这殿宇而生。
最险绝处,是庙西一道长廊,凌空飞架于深涧之上。
涧水在廊柱下奔涌如雷,深不可测,然而这悬空长廊历经风雨,竟岿然不动。
自开工之日起,便有祥瑞显现。
每当夕照熔金,常有五色光晕流转于梁柱之间,庙宇内外亮如白昼。
工匠们挥汗如雨,却奇异地不觉疲累。
昔日王侯耗尽心力亦未能成形的宫殿,如今竟如春笋破土,十日之内,殿宇俨然,廊庑环抱,一座庄严庙宇已巍然立于庐山深处。
庙成之日,玄宗特赐御笔匾额。
从此,“九天采访使者祠”的香火缭绕不绝。
当人们走过那横跨深渊的长廊,脚下激流如沸,仿佛每一步都踏着悬而未决的命运;仰首望见梁柱间似有若无的五色光晕,才顿悟:这悬于危涧上的神迹,何尝不是人间信念的象征?九江王沉江之木,终因九天使者一诺而重见天光;那荒烟蔓草间的古基,因玄宗的信梦而重获殿宇之身——原来人心若能与九天高意相应,纵使深埋江底的沉木,荒芜百代的基石,亦能重获不朽之身。
庙虽立于危涧之上,人心若正,其坚可逾磐石。
2、仙乐误朝
深秋寒夜,唐玄宗独宿寝殿。
恍惚间,殿内云气氤氲,十余位仙子身披霞光,足踏卿云,飘然列于庭前。
仙乐骤起,非丝非竹,清越如冰玉相击,又似山泉漱石,沁入骨髓,涤荡神魂。
一曲终了,余音袅袅,为首仙子执礼上前:“陛下可知?此乃《紫云曲》,天上正音。
今特授陛下,为大唐开清正之始。
”玄宗心头狂喜,凝神细听那玄妙音节。
未及言谢,仙影如烟消散,只余那飘渺仙音,丝丝缕缕缠绕耳际。
玄宗猛然惊醒,枕畔仿佛还流淌着仙乐的清冽。
他翻身坐起,不及披衣,急唤侍从取来珍爱的白玉笛。
指尖触到冰凉笛身,方才梦中的旋律竟如活水般自然涌出。
他闭目凝神,对着窗外未褪的夜色,将那些奇诡又庄严的音符,一一捕捉,复现于笛孔之间。
宫灯摇曳,映着他专注的侧影,笛声幽微,竟将残余的梦境牢牢锁入了玉笛。
天色微明,紫宸殿上。
宰相姚崇、宋璟手捧紧急军报与赈灾奏章,躬身奏事,字字关乎国本。
谁知御座上的玄宗眼神空茫,指尖竟在龙椅扶手上无声地敲击,唇边似还噙着一缕沉醉的笑意。
两位老臣相视愕然,只得提高声音再奏。
玄宗仿佛被惊醒,却只茫然起身,目光掠过他们焦灼的脸,径直望向殿外浮云,全然不理。
姚、宋二相霎时面如土色,冷汗涔涔,仓惶退下。
侍立一旁的高力士看得心惊,趋前低语:“陛下,宰相所奏皆是军国要务,陛下如此……岂不令老臣惶恐?若有疏失,恐伤国体啊!”玄宗这才如梦方醒,哑然失笑:“昨夜仙人授我《紫云曲》,天籁之音萦绕心头,方才一时忘情,竟未闻卿等之言。
”他顿了顿,眼中神往之色未褪,“此曲之妙,非人间所有。
”
高力士垂首,声音恭敬却如重锤:“仙乐缥缈,自是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