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关于五铢钱简史和黄金兑换的相关讲解(1/3)
【关于五铢钱的简史
五铢钱是指流通于西汉早期至唐朝初年的圆形方孔铜币,钱重五铢(约3.33克),外郭同文字一样高低,可保证钱文不受磨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铜制通货,钱上有“五铢”二篆字,故名五铢钱。
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罢半两钱,令郡国铸行五铢钱。
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由上林苑统一督造上林三官五铢钱。
武帝以后的昭、宣、元、成、哀、平六帝继续铸造发行上林三官五铢钱。
到平帝时,西汉共铸造五铢钱280余亿枚。
王莽在始建国元年(9年)废除五铢钱。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六年(40年),重新铸行五铢钱,以后各朝均照办。
三国两晋时期,曹魏文帝和明帝时期铸造发行过一段时期的五铢钱。
蜀汉建国后,先后铸行“直百五铢”“直百”“蜀五铢”三种钱币。
西晋和东晋时期,五铢钱和大钱并用。
南朝除齐外,宋、梁、陈均短暂铸行五铢钱。
北朝各政权中,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均铸有五铢钱。
隋朝建立后,于开皇元年(公元581年),禁止以前各种旧钱的流通,重新铸行五铢钱。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废五铢钱,改铸开元通宝,五铢钱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五铢钱的诞生及上林三官五铢钱的定型定制,肯定了铸币权的集中统一。
五铢钱轻重适宜,量足、成色好,利于流通和长久使用,开创了自汉武帝至隋长达700多年的“五铢钱时代”。
关于东汉五铢
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建立了东汉王朝,都城洛阳,是年为延武元年。
东汉王朝刚刚建立,经济基础薄弱,社会动荡。
半两钱、西汉五铢钱、王莽的货泉和大泉五十等,杂混在民间流通。
直到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才重铸五铢钱。
自此以后,东汉各帝均铸五铢钱。
不过,从光武帝到明帝、章帝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五铢钱没有显着变化,古钱学家将东汉前期铸行的五铢钱称为“延帝五铢”。
随着时间的推移,政治、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东汉后期特别是东汉末年,通货膨胀严重,人民生活贫困,统治阶级为了挽救经济危机,在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改铸“四出文”五铢钱。
更有甚者,在献帝时,董卓铸无文小钱,致使原本混乱的币制越发不可收拾。
建武以后各朝五铢钱比西汉各朝五铢钱轻薄,钱径多在2.5厘米,重3.4-3.4克,厚约0.1厘米,一般为3克,外郭较窄。
“五铢”二字宽肥圆柔,笔划较粗且浅,面文“五”字中间交笔弯曲,上下两横不出来,“铢”字“金”字头呈三角形,比西汉五铢金字旁大,“金”字四点较长;“朱”字头圆折,中间直笔,两端较细;制作精致,文字书体规范。
铜质为浅红色,还有各种记号,如星、横画、竖画等。
“星”有一星与多星之别,或半圆点,或三角点等。
依其位置而言,则有穿上星、穿下星、穿上下各一星,也有穿上横、穿下星。
多星者多横排成列。
一般来说,这些带记号的东汉五铢要比不带记号的轻薄,铸造工艺也比较粗糙,字口浅平,铜质为黄色。
其中有许多可能是东汉中后期铸造的。
建武年间铸造的五铢,有纪年铜模盒传世,可以为证,从此时起,东汉五铢的“朱”旁,上横圆折,已经成为明显特征。
东汉五铢的断代,除“建武五铢”有传世的铜模盒以断定外,明帝以后,则难以区分具体年代。
幸好通过洛阳烧沟汉墓出土五铢钱的分期,可以认定穿上或穿下有一“平”字的五铢(史称为“平当五铢”)也应该属于这个时期所铸。
但它的时期较晚,下限可能已经进入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