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关于五铢钱简史和黄金兑换的相关讲解(2/3)
。
“东汉五铢”是五铢钱中遗留较多的一种。
“四出五铢”又称“四出文钱”。
所谓“四出”,是指钱幕从方孔的四角向外引出一道阳文直线到达外部,这可能是为了防止锉磨钱背盗铜用的防范技术。
东汉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铸的“四出五铢”比一般“东汉五铢”铸造得要好,钱的重量也要重一些。
它的直径为2.5厘米,穿径约8毫米,廓厚0.15厘米,重3.6-4克。
汉灵帝性极贪婪,“帝本侯家,宿贫,每叹桓帝不能作家居,故聚为私藏”(《后汉书·张让传》)。
堂堂一国之君,普天下都是他的,还嫌不够,还要卖官揽钱以充金库。
在这样的昏君统治下,老百姓哪还有好日子。
横遭汉灵帝宰割的广大穷苦百姓怨声载道。
“四出五铢”铸行后,人们咒骂说“京师将破,天子下堂,四散而去”。
董卓小钱(又称董卓五铢)东汉末年,董卓专权。
董卓本一凉州豪强,汉灵帝时曾任并州牧。
黄巾起义,他借何进征召之机,带兵入洛阳。
他先废少帝,立献帝,专断朝政;后焚烧洛阳,挟天子,自封为太师。
董卓生性贪婪,为了搜刮民财,于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毁“金人”,秦始皇所铸十二金人(铜人)中的九个,铸成小钱。
这种钱直径只有1.2-1.5厘米,重0.5-1克左右,而且既无内廓又无外廓,“五铢”二字模糊不清,很难辨认,世人讽刺为“无文钱”,董卓这种无文小钱,钱体轻小,制造粗劣。
以一个“金人”重量十二万斤计算,董卓少说也可得钱七八万亿枚。
这是东汉朝廷的最后一次铸钱,流通地区狭小,只限长安、洛阳一带。
他以此在离长安一百多里的现陕西户县,建造了一个称作郿坞的城堡,城内金银财宝不计其数,单是粮食就足足能吃三十年。
董卓的这种小钱的流通必然会加剧通货膨胀,很快就出现了“谷石数万(枚)”的情形。
用一担钱去换一石谷,贫苦百姓哪能吃得起。
当时民怨沸腾,饥民蜂起,汉五铢制度被董卓彻底破坏了,东汉王朝也被他推向了死亡的边缘。
于是曹操家族趁机取汉室(历史上的曹丕称帝,建立了魏国),不久时代就进入了三国时代。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东汉磨边五铢和剪凿五铢磨边五铢,亦称“磨边钱”,即磨去外廓、边缘之钱。
磨边五铢始见于洛阳烧沟汉墓出土的第一型晚期。
东汉中晚期常见,东汉末年更多。
磨边的方法,据说“多数是用一根木质或金属的方棍穿进钱的穿孔,每次约百枚或更多一点,然后两端固定,在磨上打磨钱币的轮廓。
通过加工,磨边钱要比一般的五铢钱的钱径小0.15-0.2公分。
钱重减轻1克左右,就是说五铢钱经过这次加工,本身的重量减轻三分之一左右。
但是一般情况下不会影响到钱的面文,并且钱币的边缘都比较光滑。
磨边的目的在于取铜,用来作为铸造新钱的原料。
为此五铢钱大幅度地减重贬值。
剪凿五铢,或称剪凿钱,是剪边钱或綖环钱的总称。
其法是将一枚钱凿成内外两枚。
剪凿钱西汉时期已出现,到东汉桓帝、灵帝时期(公元147-公元184年)更加增多,以至达到泛滥的地步。
剪边五铢钱就是被剪凿了外围或冲凿了外廓的钱。
钱文“五铢”二字仅剩一半,故又称“对文五铢”。
对文五铢的钱径大小不一,经过测定,钱径一般不足2厘米,重多在1.5克左右,对文五铢的边缘都有被冲截的痕迹。
剪边五铢钱据认为还有另一种加工方法,即用剪刀一枚一枚地剪去钱的轮廓。
一般情况下,剪边钱要比磨边钱所去的轮廓更多一些,大多要把钱币的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