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关于五铢钱简史和黄金兑换的相关讲解(3/3)
文减去一些,形成钱币文字不完整的现象。
从钱币的边缘看,剪边钱又不像磨边钱那样光滑工整,钱的直径大小也有较大的差异。
钱直径多数为2.05-2.2厘米之间,钱的重量多数减重五分之二或更多一点。
区别磨边钱与剪边钱的主要依据是边缘加工的痕迹与钱的直径。
綖环五铢钱就是被剪去或冲凿去内圈的钱,钱仅剩边缘,呈环状,钱文“五铢”二字有的只剩一半。
无论磨边五铢、剪边五铢还是綖环五铢,都不是法定货币。
它们的出现主要是由于经济的混乱,币值不稳,物价昂贵,惟利是图者剪凿五铢钱,一个钱当两个钱用,谋取私利。
这是当时政治局势动荡、经济萧条与货币流通状况恶化的必然结果。
东汉晚期的剪凿五铢曾大量发现。
其中剪轮五铢比较多,綖环五铢较少。
1953年,洛阳烧沟汉墓出土各型磨廓(剪轮)五铢1858枚,綖环五铢8枚。
1969年,甘肃武威雷台东汉墓出土铜钱枚,其中剪轮五铢594枚,綖环五铢1枚。
1973年,江苏丹徒出土东晋窖藏铜钱140余公斤,其中剪轮五铢约有90公斤左右,綖环五铢仅20余枚。
1975年,陕西扶风段家小寨汉墓出土西汉綖环五铢,钱文余有“铢”、“五”各一半,有的仅余字的三分之一,重1克;出土东汉磨廓五铢72枚,东汉剪轮五铢967枚。
东汉五铢从文字上看,“五”字交笔处略圆曲,“铢”字的金字头呈三角形,“朱”字头呈圆折形,比西汉五铢钱略显圆折。
以上介绍的就是一些比较有特点的东汉五铢钱。
始铸于西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钱重五铢,上有“五铢”二篆字,故名。
钱文“五铢”二字,分列方孔左右,通常是右“五”左“铢”。
它的标准重量为4克,钱径2.5厘米,厚0.12厘米。
它继承了秦半两钱的形制,确立了圆形方孔,内外有郭,并发展成为轻重大小适度的铜质钱币。
自汉武帝元狩五年至西汉末年,币制不复改变。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六年(40)铸行东汉五铢钱。
此钱径2.5厘米,重3.4~3.5克,外郭较窄。
灵帝时铸“四出五铢”,即钱背有四道斜纹,由穿孔四角至外郭,其形制、质量与东汉五铢钱同。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蜀汉铸直百五铢;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始铸“太和五铢”,宣武帝永平三年(公元510年)铸“永平五铢”,孝庄帝永安二年(公元529年)铸“永安五铢”;西魏文帝大统六年(公元540年)铸“大统五铢”,形制似“永安五铢”。
萧梁初期,曾铸“大样五铢”;北齐文宣帝天保四年(公元553年)铸“常平五铢”。
581年,隋统一后,另铸“开皇五铢”,结束了长达一百余年币制混乱的局面。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铸“开元通宝钱”,废止五铢钱。
五铢钱流通七百余年,是中国历史上铸造数量最多,流通时间最久的钱币。
东汉经历了多次无度的增发五铢钱,直至董卓小钱(董卓五铢)时彻底的破坏了汉代的五铢钱制度,这种累积导致东汉后期急剧的通货膨胀。
所以本文中参考了相关的资料,并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的情况整理了一个兑换比例。
即:参考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整理的货币兑换比例:在东汉时期,流通着黄金、白银和五铢钱三种货币。
其中,1000个五铢钱串起来称为一吊,一吊钱可以兑换一两白银,七十两白银可以兑换一两黄金。
而一斤则等于十六两,这是当时的重量单位换算标准。
由此推算相当于一两黄金等于个五铢钱】
喜欢风起荆南请大家收藏:()风起荆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