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我是袁绍?洛阳危局!(3/3)
袁绍的现代思维与古代身份进一步融合。
他不仅按照当时的常规方式管理军队,还引入了一些现代管理理念:设立临时指挥体系,明确各级职责;建立简单的轮班制度,保证士兵休息;甚至设置了基本的后勤保障单位。
这些细微的改进看似不起眼,却极大提升了效率。
颜良、文丑等将领虽然说不出了所以然,但能明显感觉到袁绍指挥下的军队运转更加顺畅。
约一个时辰后,许攸匆匆返回,面带喜色:“本初公,太仓已在我控制之下!存粮足够万人食用半年有余!”
袁绍心中一定。
粮食和武器是乱世中最硬的通货,掌握了这两样,就有了争霸的资本。
然而好消息总是伴随着坏消息。
不久,探马来报:董卓主力已抵达洛阳西郊,明日必入城。
同时,袁术派去追赶宦官的部队无功而返,陛下和陈留王依旧下落不明。
历史的大方向似乎难以改变。
幕僚们面面相觑,气氛再次凝重起来。
“本初公,如今之计,唯有暂时撤离洛阳了。
”许攸低声建议,“董卓势大,不可力敌。
”
颜良、文丑也纷纷点头,认为应当保存实力,以图后举。
袁绍站在武库高台上,远望洛阳夜景。
这座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正被混乱和恐惧笼罩。
他知道,接下来的决定将影响中国历史数百年走向。
历史上,袁绍逃往渤海,依靠家族影响力逐渐发展壮大。
这条路稳妥,但太过漫长。
袁方现代人的思维开始活跃起来。
他回忆起自己对三国史的研究,特别是关于这个时间节点的种种可能性分析。
“如果我们不走呢?”袁绍突然开口,语惊四座。
众人愕然。
不走,难道要与董卓正面冲突?
袁绍目光炯炯:“董卓西凉军虽强,但初到京师,人心未附。
我等若能在朝廷中联合反对势力,未必没有一战之力。
”
这是袁方曾经在论文中提出的假设:若袁绍能充分利用自己在京城的声望和人脉,组织有效的抵抗,历史或许会改写。
但许攸立即反驳:“本初公三思!丁原等地方势力远水难救近火,京城兵马多为乌合之众,如何抵挡董卓虎狼之师?”
现实考量让袁绍陷入沉思。
他知道许攸说得有理,以目前实力,正面对抗董卓无异自杀。
然而,就这么放弃洛阳,他又心有不甘。
沉思良久,袁绍终于做出决定:“通知各部,做好撤离准备,但撤离前,我们还有一件事必须完成。
”
“何事?”众人齐声问道。
“救出卢植、皇甫嵩等朝中忠良。
”袁绍语气坚定,“这些重臣若落入董卓之手,要么被迫同流合污,要么惨遭杀害。
无论哪种结果,都是大汉的巨大损失。
”
这并非纯粹出于仁义。
袁绍清楚,这些朝中重臣不仅有名望,更有能力和资源,救出他们,就等于为未来积累了一笔无形财富。
更重要的是,这一举动将向天下人表明:袁本初在危难时刻不忘忠义,与董卓的残暴形成鲜明对比。
舆论高地,必须尽早占领。
命令下达后,部队迅速行动。
袁绍则带着一队精锐,亲自前往卢植府邸。
夜色中,他望着星空,心中默念:历史从今夜开始改变,我袁本初的命运,也将由自己主宰。
洛阳的火光映照在他坚毅的脸上,仿佛预示着这个乱世将因他的到来而走向不同的轨迹。
喜欢开局附身袁绍:我的五虎将不对劲请大家收藏:()开局附身袁绍:我的五虎将不对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