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根基初固,河内新风(1/3)
河内郡的秋天,带着黄河水汽的微凉。
怀县城头,“袁”字大旗在秋风中猎作响,取代了往日王匡的旗帜,宣告着这片土地迎来了新的主人。
郡守府书房内,袁绍放下手中王匡呈上的户籍册与粮仓记录,眉头微蹙。
情况比他预想的还要严峻一些。
河内郡虽地处中原腹地,连接司隶、并州、冀州,位置关键,但历经黄巾之乱与近年天灾,加之洛阳动乱的影响,大量流民涌入,民生颇为凋敝。
府库中的存粮,在供养了袁绍带来的数千兵马与一众文士家眷后,已显捉襟见肘之势。
“主公,可是在为钱粮之事忧心?”一个温和的声音响起。
袁绍抬头,见是荀攸捧着几卷新绘的河内地图走了进来。
月余调养,这位历史上的奇策之士已恢复了往日神采,更因袁绍的知遇之恩而愈发尽心。
“公达来了。
”袁绍示意他坐下,将竹简推过去,“河内底子比我想象的还要薄些。
坐吃山空绝非长久之计,更何况,我等大业方启,河内乃第一步,必须稳固。
”
荀攸浏览片刻,点头道:“确是如此。
然河内地利犹在,民心思定。
若能善加引导,恢复元气并非难事。
攸近日走访乡里,发现可用之力颇多,只看主公用与不用,如何用。
”
“哦?细细说来。
”袁绍身体微微前倾,流露出浓厚的兴趣。
他深知荀攸之才,绝不止于军事谋略。
恰在此时,许攸也风风火火地闯入,人未至声先到:“本初公!那冀州韩馥老儿果然派人来了,不过是来打探虚实的鼠辈,已被我打发走了!依我看,咱们还得早做打算……”他话说到一半,见袁绍与荀攸正在商议内政,这才收住话头,也凑了过来。
袁绍看着麾下一静一动的两位谋士,心中已有定计。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窗外略显萧瑟的街景,沉声道:“子远,冀州之事,我心中有数,然欲取之,必先固本。
根基不稳,纵得冀州,亦如沙上筑塔。
公达,你方才所言‘可用之力’,便是我们眼下稳固根基的关键。
”
他转过身,目光灼灼:“我要的,不仅是一个兵营,更是一个能支撑我们争霸天下的坚实基地。
从今日起,河内,要换一番新气象!”
袁绍的“河内新风”,并非一时兴起,而是融合了现代管理思维与古代实际情况的系统改革。
他召集核心文武,连续数日闭门商议,最终推出了影响深远的“新政三策”。
第一策,屯田安民,以工代赈。
此策由袁绍提出核心理念,荀攸负责完善细则并主导执行。
他充分利用了袁绍“司隶校尉”和袁氏的名望,发布安民告示,宣布三项举措:
其一,招募流民与无地农民,在黄河沿岸及郡内荒芜之地实行军屯与民屯。
官府提供种子、农具,并派兵保护,所产粮食,官民按比例分成。
此令一出,大量颠沛流离的百姓看到了生机,报名者络绎不绝。
其二,以“工代赈”,组织壮劳力兴修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