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根基初固,河内新风(2/3)
整饬道路、加固城防。
参与劳作之人,每日可获得足以养家糊口的粮食,而非单纯施舍。
这既避免了滋生惰性,又快速提升了河内的基础设施水平。
其三,由皇甫嵩出面,整编、吸纳河内原本的郡国兵以及前来投奔的义勇,汰弱留强,纳入颜良、文丑的统辖之下进行严格操练。
军纪被反复强调,严禁扰民,违者重处。
第二策,建立医署,普惠军民。
这一策的推行,则主要倚重了华佗与张仲景的威望与仁心。
袁绍亲自拜访二位神医,恳切陈情:“乱世之中,人命如草。
绍不忍见将士因病减员,百姓因疾丧亲。
愿请二位先生主持,设立医署,教授学徒,普惠军民,此乃活人无数之功德,亦是我军战力与民心之保障。
”
华佗与张仲景本就有济世之志,见袁绍如此重视医学,大为感动,欣然应允。
很快,一座由郡守府支持的医署在城南成立。
华佗主导外伤急救与外科,将一些简易的战场救护知识编成手册,教导军中医官;张仲景则专注于伤寒杂病,带领学徒采集草药,研制方剂。
医署不仅为军队服务,也定期为百姓义诊,药价极其低廉,甚至对赤贫者免费。
此举在短时间内赢得了极大的民心,连周边郡县的百姓都闻风而来。
第三策,兴办学堂,凝聚人心。
此策则由大儒蔡邕挂帅。
袁绍深知文化认同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他请蔡邕出面,在怀县设立学馆,名为“河北讲武堂”(暂名),实则文武并重。
文事由蔡邕亲自授课,讲授经史子集,并整理、抄录从洛阳带出的典籍;武事则定期由皇甫嵩、颜良、文丑等将领,讲授兵法、战阵。
袁绍本人也时常前往,与学子们探讨天下大势,灌输自己的理念。
这不仅吸引了河内本地的青年才俊,连冀州、并州的一些寒门子弟也慕名而来。
新政的推行并非一帆风顺。
触及旧有利益格局时,难免有阻力。
一些本地豪强对屯田政策阳奉阴违,某些郡吏对新的考核方式(袁绍引入了初步的绩效概念)怨声载道。
但在袁绍的强力支持,以及荀攸的灵活手腕、许攸的暗中监察下,这些阻力被迅速化解。
颜良、文丑严格约束部下,对胆敢破坏新政、欺压百姓者,无论出身,一律军法处置,树立了新政的权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新政推行半月后,一个突发状况考验着这套新体系的成色。
这日,袁绍正在与荀攸、许攸商议冀州情报,文丑大步闯入,面带急色:“主公,城外涌来大批流民,约有数千之众,据说是从洛阳方向逃来的,人困马乏,堵塞了官道,与维持秩序的军士发生了些冲突!”
袁绍立刻起身:“走,去看看!”
众人登上城楼,只见城外黑压压一片,尽是面黄肌瘦、衣衫褴褛的百姓,扶老携幼,哀鸿遍野。
一些青壮流民因急于入城觅食,与守城士卒发生了推搡,场面一度混乱。
许攸皱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