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威压边境,兵锋初示(2/3)
,选择了几处开阔的平野和战略性高地,扎下坚固营寨,然后开始了声势浩大的“军事演习”。
其一,军容鼎盛,耀武扬威。
每日清晨,营中便是鼓号齐鸣。
士兵们披甲执锐,以营为单位,进行操演。
队列行进,步伐整齐划一,踏地之声如同闷雷;阵型变换,如臂使指,旌旗招展,令行禁止。
尤其是骑兵的冲锋演练,马蹄声如暴雨敲打地面,锋利的矛尖在冬日稀薄的阳光下闪烁着寒光,那股一往无前的气势,让远处窥探的冀州斥候胆战心惊。
其二,装备精良,训练有素。
袁绍凭借来自现代的知识,虽然无法制造超越时代的武器,但对军队的装备和训练方式进行了诸多改进。
铠甲保养得宜,兵刃锋利无比。
弓弩手进行齐射演练时,箭矢如同飞蝗般覆盖靶场,破空之声凄厉刺耳。
更让冀州方面震惊的是,袁绍军中进行土工作业的速度极快,壕沟、壁垒半日便可成型,显示出极高的工程素养和纪律性。
这些都是韩馥麾下那支久疏战阵、装备老旧的州郡兵根本无法比拟的。
其三,秋毫无犯,民心对比。
袁绍严令,此次是“受邀”助防,绝非入侵。
大军所需粮草,部分由河内后方输送,部分则按市价向当地百姓购买,由随军文吏统一结算,严禁士兵私自抢夺。
颜良、文丑治军极严,有个别士兵因骚扰百姓被当场鞭笞,传遍乡里。
这与流言中公孙瓒军队的烧杀抢掠,以及冀州本地兵痞的偶尔滋事,形成了天壤之别。
边境地区的百姓,从一开始的恐惧,逐渐转变为好奇,再到后来的拥戴,甚至主动为袁军提供情报、售卖粮草。
人心向背,在细节中显露无疑。
这些情报,通过各种渠道,源源不断地汇聚到邺城的州牧府中。
韩馥听着探马关于袁军如何精锐、军纪如何严明的报告,再对比着北方不断传来的、关于公孙瓒白马义从如何凶残暴虐的消息,以及麾下将领关于本方士卒士气低落、防务吃紧的禀报,他感觉自己就像被放在火上烤,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煎熬。
而袁绍亲率的中军,此时也已渡过黄河,进驻到颜良、文丑构筑的前线大营。
他并未急于进入邺城,而是稳坐中军帐,每日处理军务,接见当地父老,一副稳坐钓鱼台的姿态。
这种沉静,反而给邺城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一日,袁绍正在大帐中与荀攸、郭图商议接管冀州后的官员任命初步名单,许攸满脸喜色地快步走入。
“主公!邺城有变!大喜!”许攸声音都带着一丝颤抖,“据城内飞鸽传书,韩馥彻底崩溃了!”
原来,就在昨日,又一波关于公孙瓒前锋已破中山国某县、屠戮一空的流言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