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回家一(1/3)
97年3月1日,周六。
股票休市两天,春节回来差不多半个月了,离职这么大的事,杨志才决定回老家一趟,把消息告诉家人。
早早起床,照例孙姐摊位豆浆、油条。
随后,在北门小卖部,36元买了条红梅香烟,9块钱买了两瓶“丰谷头曲”酒,用一个黑塑料袋装好,才打车直奔汽车站。
说明下,这时候坐出租车是不打表的,直接讲好价格走人。
花了12块到了汽车站,4.5元买了张新绵-永塔镇(中川省92年以后开始撤区并镇,老家雷公乡,也在当年变为雷公镇)的客车票,经过差不多2个小时的颠簸,走完近50公里的路程。
现在一天只有上下午两班直达车,车上是相当拥挤的。
幸好早早买票排队占了座,不然两个小时的车程那是很累、很难受的。
杨志才在永塔下车,赶紧在路对面等候,约15分钟后,花1块钱搭上了永塔-雷公的班车,这次没有座了,站了有差不多半小时。
走走停停的班车,不断上下人,最终慢悠悠的,停在了雷公镇的街道上。
今天不逢集(雷公尾数2、5、8日逢集),典型的90年代西南“十”字街样式:陈旧、破败。
只有初中学校和镇政府,有两栋三层楼房。
杨志才在十字街,买了点油炸花生米和一大份凉拌白肉及混拌的素菜,付了11块钱
找了个“摩的”讲价3块钱,这才往3公里的老家百泉村赶去。
早上8点,到现在快中午12点,近四个小时,杨志才终于回到了百泉(这年头的路况确实太差)。
重生后的他,近乡心怯。
看着这个只有100多户,近400人的熟悉小村庄。
其中80%以上,都是杨姓族人,从小生活长大的地方,杨志才不禁潸然泪下。
稍稍平复了下情绪,手里提着买的东西,向着一片竹林掩映的砖瓦房走去。
走过竹林,映入眼帘的是或3-4间、5-6间、7-8间单独的砖瓦房,呈圈状矗立在,不到10亩地的空间。
这里住的几乎是杨氏族人。
解放前,中间就是杨氏的祠堂。
动乱年代毁损了,家族的根在这里。
后代子孙不管人口多少,几乎修新房都是围绕祠堂展开,所以呈现出,这样的建筑特色。
在“湖广填中川”的17世纪中叶,杨氏祖先迁移至此,筚路蓝缕。
到杨志才这里,已经是17代了。
家谱记载的历史看来,虽然没有出过达官贵人和富商之类。
但杨氏一族,勤奋耕耘,到20世纪30年代,已经颇见成效。
有家族祠堂,他太爷爷任保长(现在的村长),有盒子炮一支,“汉阳造”两支,火铳无数支,用于兵荒马乱的年代,保护族人生命安全。
杨志才曾在发黄的家谱上,看到过类似的记载,笑谈这是“堂吉诃德”式的自保,在钢铁洪流的大势之下,无异于螳臂挡车。
但另一方面,这对于加强族人的宗族观念,却是效果齐佳。
属于传统的族长嫡出一脉,杨志才的家,就建在原家族祠堂的废墟上。
用他父亲杨励广的话,翻译成正式的文字,就是“要守住家族的荣光”。
当一个人看到他回来,就预示着圈屋附近近40户人家,将在最短时间,都知道他回来了。
现在正是做午饭的时间,人员齐整。
于是,杨志才嘴里“三婶”、幺爸”、“大爷”、“二叔”、“大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