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回家二(1/3)
还没到家,二哥杨志林的播报就来了,“哥、姐和嫂子回来了”。
这是他的特殊能力,虽然看不清楚,竟然能凭走路的声音,准确判断来人是谁,而且几乎不出错。
杨志才加快脚步,进门一看,院子里停着三辆自行车。
大姐杨春秀,哥杨志平和嫂子向红梅,果然已经坐在院子里聊天。
读初一的侄儿杨恒夏,则在堂屋里指点妹妹的作业。
高兴地相互打了个招呼,坐下后。
杨志才问他姐怎么回来了。
原来是他哥杨志平经过他家门,姐夫今天不上班,可以帮她看店。
他姐也想回家看看,一家人就意外凑齐了。
刚聊了会儿,家人陆续回来,不大的院子一时间充满了欢声笑语,整个空气中都弥漫着温馨的味道。
大姐回来时买了几斤肉,和一些时令蔬菜。
厨房里,他姐,母亲、大嫂、三嫂齐上阵,一个小时不到。
青椒炒腊肉,番茄炒鸡蛋,土豆烧肉,红薯粉条烧肉,油炸花生米,凉拌皮蛋,炝炒白菜,三鲜汤等一个个菜,先后端上了饭桌。
传统八仙桌只能坐8个人,今天10个人,大家或坐或站,父亲和三哥喝一点酒,当时也没什么饮料,就只有干饭了.
就这样,其乐融融,不到30分钟,结束了晚饭。
等母亲、三嫂洗好碗筷,收拾好厨房,杨恒夏和杨思颖到三哥那屋去,看去年才买的彩电节目。
余下的八个人,开始了杨志才家,延续多年的家庭会议。
这个传统是从他太爷爷时代,就传下来的。
不管文化高低,凡是家里成年人,都要参加,次数视情况而定。
主要是商定经济作物的种植,家里的婚丧嫁娶,子女成年的职业选择,甚至如何正确的待人接物等。
近几年又增加了工作的困难,和发展方向--主要对象目前是他姐夫,他哥和大嫂,以及杨志才。
这种家庭会议,在农村人家里很新颖,对子女的成长,有高屋建瓴的指导作用。
与此同时,家庭和睦,家庭的凝聚力也会得到空前加强。
杨志才是受益者,对先辈的设计智慧,表示高度赞赏。
觉得这样的传统,应该继续代代流传下去。
会议开始,父亲首先对今年村上的河沙出售竞标的事,进行了分析:
认为现在建房的人家越来越多,经过对周边村和镇的实地查勘和走访。
去年3000块的承包费已经不适合,今年计划5000-6000元的价格拿下来,并且利润还不低。
三哥发言说,如果以最高承包价算,3块钱一小四轮拖拉机每车,需要2000车才能保本。
人工不算,每天都需要3辆车来拉,有亏本风险。
父亲却说,红旗镇那边最大的沙石河滩,因为位置好,去的车多,储量已经不多了(去年没发洪水,河沙不会增加)。
去年的承包费是1万元,今年价格还要涨,可能单车的价格也会涨。
我家若拿下承包权,因为承包费涨了,我们就直接涨价到3.5元每车
那边红旗镇估计会涨到4元每车,我们这边的量大,车也会多起来的。
他姐和大哥大嫂,都认同这个观点,这个事就定下来了。
杨志才姐夫的工作稳定,目前没什么变动,不在讨论之列。
他哥杨志平,在红旗初中教化学,成绩斐然,年年在永塔区(现在永塔镇)排名第一,灵川县排名前三,大嫂教语文也很优秀。
大嫂代他哥说了想法,作为教学骨干,争取这两年努力,做到教导主任。
只是现在有能力,没什么路子。
杨志才把他嫂子的话记在心里,现在他也没什么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