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第2 埃āi“上食哀土,下饮黄泉”(3/3)
子,直至老死。
3.着名弟子:
荀子的思想通过他的弟子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
他的两位最着名的学生韩非和李斯,后来都成为法家的代表人物。
韩非是法家理论的集大成者,李斯则辅佐秦始皇将法家理论付诸实践,统一了六国。
这正说明了荀子思想中内含的法治精神对法家的深刻影响。
二、《荀子》其书:先秦儒学的系统性总结
《荀子》一书,大多是荀子本人所着,结构严谨,论说周密,标志着古代说理散文的成熟。
1.创作背景与动机:
批判百家之学:荀子认为当时流行的各家学说都有其偏蔽。
他专门作《非十二子》篇,对包括它嚣、魏牟、陈仲、史鰌、墨翟、宋钘、慎到、田骈、惠施、邓析、子思、孟轲在内的各家代表人物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指出他们或“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即被片面的认识所蒙蔽,而不明白全面的道理。
确立儒家正道:在批判的基础上,荀子旨在廓清思想迷雾,重新确立孔子的儒家正统。
但他所理解的儒学,已不是孔子“仁”学的简单重复,也不是孟子“心性”之学的延续,而是融合了礼治与法治、王与霸的综合性政治哲学体系。
回应时代课题:面对“如何建立秩序”的时代之问,荀子提供了与孟子“性善论”截然不同的解决方案。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不能依靠内在的自觉,而必须依靠外在的礼法教化与制度约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2.主要内容与核心思想:
《荀子》现存三十二篇,其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性恶论:这是荀子思想体系的基石。
他在《性恶》篇开宗明义:“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伪”即人为,指后天的教化与努力。
他认为人生来就有好利、疾恶、耳目之欲等本性,若顺其发展,必然导致争夺、残杀和淫乱。
因此,必须用“礼义”来加以矫治和引导。
明于天人之分:在《天论》中,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认为自然界有自己的运行规律,与人间的吉凶祸福无关。
他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即明辨天与人的职分,不沉溺于对天的迷信,而是主动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服务。
这是一种极为理性的自然观。
礼论与乐论:礼是荀子思想的核心概念。
礼的本质是“养”(“养人之欲,给人之求”)和“别”(“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即通过建立一套差异化的社会规范和制度,来调节人的欲望,分配社会资源,从而维持社会秩序。
同时,他重视“乐”在调和人心、移风易俗方面的作用。
劝学与积伪:既然人性本恶,那么人如何能成为君子圣人?荀子的答案是“学”。
在《劝学》篇中,他极力强调后天学习和环境(“注错习俗”)的重要性。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通过持续不断地积累学习和实践(“积伪”),人人都可以改变本性,成就道德。
3.历史地位与影响:
承前启后:荀子综合了儒家思想,并吸收了法家等学派的合理成分,为后来秦汉中央集权帝国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
他的礼法结合、王霸杂用的思想,实际上成为汉代以后中国古代政治统治的基本模式(即“阳儒阴法”或“儒表法里”)。
长期的争议:由于其“性恶论”与孟子“性善论”直接对立,而孟子后来被尊为“亚圣”,荀子在儒家道统中的地位长期受到压抑和批评。
特别是宋明理学家,认为其学说“不醇”。
但这恰恰反衬出其思想的独特与深刻。
近代的再发现:到了近代,思想家如谭嗣同、梁启超等人,在批判专制制度时,曾将矛头指向荀子。
但另一方面,荀子思想中的理性精神、实证倾向和对制度的重视,又受到现代学者的重新审视和高度评价。
总而言之,荀子是一位立足于残酷现实的政治哲学家,他不再空谈理想的“仁政”,而是精心设计了一套可操作的、以“礼”为框架、兼具教化与强制功能的社会治理方案。
他与孟子,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共同塑造了儒家思想的内在张力和丰富性。
喜欢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请大家收藏:()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