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密谋、铁蹄与末路的序曲(3/3)
快速越过边境,直扑临淄。
他们行军迅速,但绝不恋战,目标明确:制造更大的混乱,牵制宋军,并为公子潘撑腰。
公孙固瞬间陷入内外交困。
城内叛乱四起,城外出现楚军。
他一面下令弹压城内叛乱,一面派兵出城迎击楚军,还得留重兵看守宫城和囚禁中的隰朋,兵力顿时捉襟见肘。
就在临淄再度陷入战火之时,宋襄公的使者正在中原各国间奔走。
他沉浸在“齐地臣服”的虚幻胜利中,一心要组建一支更庞大的联军,以实现他击败楚国、称霸中原的梦想。
他收到了隰朋的求救信,却只轻蔑地扔在一旁。
“隰朋老矣,必是见吾势大,巧言令色以求免祸。
公孙固做得对,对这些齐人,就得用重典!”他完全无视了隰朋信中分析的深刻危机,反而下诏给公孙固,令其“严查逆党,不必姑息”。
同时,他正在积极筹备一次盟会,企图效仿当年的齐桓公,自任盟主,号令诸侯共同伐楚。
他选择了盂地作为会盟地点,并向各国发出慷慨激昂的邀请,大谈“仁义”与“攘夷”。
然而,回应者寥寥。
鲁国称病,卫国推说国内不宁,郑国态度暧昧,一些小国则畏惧楚国,不敢应承。
只有几个与宋国利益攸关、或同样惧怕楚国的小邦表示会参加。
这与齐桓公时代一呼百应的盛况,形成了残酷的对比。
宋襄公却将其归咎于诸侯“短视”和“不仁”,决心以一己之力,也要扛起“仁义”大旗。
他调动全国兵马,准备在会盟之后,即便联军不成,也要独自讨伐楚国“挑衅”之罪。
大臣目夷痛心疾首地劝谏:“天弃商久矣,君欲兴之,其可赦乎?小国争盟,祸也。
宋其亡乎?败绩之余,君请止之!”
宋襄公勃然大怒:“吾之仁义,天必佑之!楚,蛮夷也,安能与吾争?休得多言!”
他已听不进任何劝告,执意要将宋国拖入一场毫无胜算的战争。
命运的陷阱,已经张开了大口。
临淄城内,厮杀声彻夜不息。
公孙固疲于奔命,宋军伤亡惨增。
被囚禁的隰朋,在阴暗的牢狱中,听到了外面的喊杀声,老泪纵横。
他知道,齐国完了,至少是暂时的完了。
他的一切努力,都已化为泡影。
他唯一盼望的,是那封送往莒国的密函,能为自己保留一丝复仇的火种。
公子潘的私兵与楚军里应外合,逐渐占据上风。
他志得意满,仿佛已看到君位在向自己招手。
而在遥远的宋国睢阳,宋襄公正在誓师,大军即将开赴盂地。
他高举着“仁义”的旗帜,目光狂热,走向那片即将决定他和宋国命运的战场——泓水之地。
历史的洪流,裹挟着个人的野心、国家的命运与时代的无情,以不可逆转之势,奔涌向前。
齐国的悲剧步入高潮,而宋国的灾难,才刚刚拉开序幕。
喜欢烽火诸侯:春秋与战国请大家收藏:()烽火诸侯:春秋与战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