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道馆典籍,溯源问道(1/3)
藏经阁的晨露还凝在窗棂上,叶法善已踏着晨光走进阁中。
三层阁楼里静悄悄的,只有他的脚步声在书架间回荡。
自入青云道馆以来,这里便成了他最常待的地方,那些泛黄的典籍仿佛有着磁石般的吸力,让他沉醉其中,不知疲倦。
这日,他打算整理一下第二层靠窗的书架——那里堆放着一些零散的残卷,多是虫蛀霉变的孤本,平日里少有人问津。
他搬来一张木梯,小心翼翼地爬上爬下,将残卷一本本取下,拂去灰尘,再按内容分类摆放。
当他伸手去够最高一层的一个破旧木箱时,指尖触到了一卷冰凉坚硬的东西。
抽出来一看,竟是一卷用细麻绳捆着的竹简,竹片已经泛黄发黑,边缘磨损严重,显然是有些年头了。
叶法善心中一动,连忙将竹简抱下来,放在窗边的书桌上。
借着从窗棂透进的晨光,他小心翼翼地解开麻绳,将竹简一片片展开。
竹片上刻着古朴的篆字,笔画苍劲,却有不少地方已经模糊不清,像是被岁月啃噬过一般。
他凑近了些,逐字逐句地辨认。
开篇写着“古科仪考”四个字,看来是一卷记载早期道教科仪起源的残卷。
越往下看,叶法善的眼睛越亮——竹简中竟详细记载了道教符箓科仪的渊源,说其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吸收了上古巫术的祭祀仪轨、阴阳五行的生克之道,以及黄老思想的“清静无为”,历经数百年演变,才逐渐形成体系。
“原来如此……”叶法善喃喃自语,指尖轻轻拂过竹片上模糊的字迹。
他之前在清霄观时,师父虽也提过道教的形成融合了多方思想,却从未见过如此具体的记载。
这卷残简就像一把钥匙,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门,让他看到了道法源头的涓涓细流。
他继续往下看,竹简中还提到一个有趣的说法:最早的符箓并非用于驱邪治病,而是一种“通天文书”。
上古先民认为,天地神灵与凡人之间隔着无形的屏障,而符箓上的图文便是跨越这道屏障的媒介,能将凡人的祈愿传递给神灵,也能承载神灵的旨意降临人间。
后来随着时代变迁,这种“通天”的功能才逐渐延伸,演变成驱邪、治病、祈福的工具。
这个发现让叶法善心头一震,他忽然想起自己绘制符箓时的感受——每当凝神静气,真气随着笔尖注入符纸,总会有种与天地气息相连的微妙感应,仿佛符纸成了他与冥冥之中某种力量沟通的桥梁。
原来那种感觉,正是上古“通天文书”之意的延续。
竹简的后半部分受损严重,许多字迹已无法辨认,只剩下零星几句提到早期科仪中的“禹步”与“北斗崇拜”的关联。
叶法善虽觉遗憾,却已心满意足。
他将竹简小心翼翼地重新捆好,心中充满了疑问:上古巫术与道教科仪究竟有何本质区别?阴阳五行学说又是如何具体影响符箓科仪的?
带着这些疑问,叶法善抱着竹简来到玄阳子的书房。